學年高中三年級第一輪復習教案第五課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⑤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我們應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是一條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發展道路,是一條參與經濟全球化而又支持廣泛合作、互利互贏的發展道路。 ⑥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在促進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重視量的積累。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崛起的路還很長,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奮斗,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三、典型題例: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目前,能源短缺問題困擾著整個世界。在能源領域各國既有廣泛的合作,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斗爭。 材料二:XX年9月用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其主要特征是典型的“三低一高”,即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也就是以盡可能小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協調,促進能源持續利用。(1)我國重視發展循環經濟有何經濟意義?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2)從認識論角度說明人類怎樣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壓力。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類活動,正確的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錯誤的認識則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阻礙作用。樹立科學發展觀對促進資源、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重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3)試用政治常識知識;說明在能源領域各國既有廣泛的合作,又有激烈的爭奪和斗爭這一現象的原因。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在資源領域各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既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又有利益的差別和對立。共同利益是各國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相悻是引起爭奪和斗爭的根源。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中法建交40牟,雙方既有過六七十年代的“蜜月”,也經過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嚴峻考驗,僅在十來年前,中國當時駐法國大使還曾“準專打鋪蓋走人,”以抗議法國當時的社會黨政府售臺武器;當時中國撤消了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并中斷了好幾項與法國的大宗合同。雙方關系陷入建交后的谷底……而今天,中法關系呈現出空前友好的狀態。中國文化年在法國可謂如火如條,多達300項中國文化活動在法國全國開展。而當前的法國文化年更讓我們領略法國的人文與革新、浪漫與創新精神。 回答:(1)結合材料,試用矛盾的觀點分析中法關系的發展前景。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時期,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同一矛盾雙方的地位也有不同;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盡管中法關系中一直存在著不和諧的音符,但合作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法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諸多領域都離不開中國的支持,中國同樣也需要與法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