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不過,盡管如此,五年過渡期結束,意味著我國成為了wto的正常成員。“在今后的談判中,我國將和其他國家站在同一平臺上,這對于我國參與新一輪談判、參與貿易規則的形成,將是非常有利的”,宋泓這樣認為。
談及此,張漢林分析說,今后幾年,中國將繼續開放貨物和服務貿易市場,關稅會進一步下降,市場會進一步按承諾開放。他預計,在未來五年,中國的進出口增速將趨于放緩,維持在10%以上。除了在未來五年,中國自身經濟增長速度調低外,還源自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預計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增速維持在中等發展速度之上,中國的幾大貿易伙伴仍保持較為平穩的增長,為中國貿易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二是,未來幾年美元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這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積極影響,中國也將從中受益;三是,全球貿易增長平穩。
在金伯生看來,五年過后,下一步的關注焦點不再是“門打開多大”的問題,而是如何能夠使已經開放的行業得以順利平穩的發展,同時加強監管。“比如,針對零售業的開放,就曾出現過外資零售企業是否沖擊了中國零售業的爭論,對于這一類問題,政府不能夠再運用行政手段干預,這樣就容易產生爭端,不能在開放后,出現了問題就想收回來”,金伯生認為,既然已經開放了,就要讓其順利平穩地發展,為中資企業、外資企業都提供好的發展環境。
同時,也需在wto規則許可之下加強適當的監管。比如,剛剛頒布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運用“法人主導”這一原則,既符合入世承諾,與國際慣例接軌,又能對國內銀行給予合理保護。再如,六部委發布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正式納入了保護國家產業經濟安全的相關條文。《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提出要規范引資秩序,建立以國家產業安全為基礎的外商投資監測系統。
“經濟系統只有在開放中才是安全的”,張漢林認為,針對經濟安全問題,發達國家對國外收購都有相關的經濟安全評估機制,中國也應及早建立,界定產業安全。
中國能帶給wto什么?
入世五年來,各界都在談論wto為中國帶來了什么。但在這五年中,wto體系本身也遭受著越來越多的沖擊,比如日漸興起的區域貿易協議(fta)的影響,多哈談判久談不下的挫折,發達國家運用成熟的市場手段在wto規則內不斷抬高的壁壘等等。
在中國結束過渡期的今天,又該如何認識wto?
作為一個貿易大國,一個發展中國家,今后,中國將給wto帶來什么?
當《瞭望》新聞周刊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得到了多位研究者的贊賞和重視。“很高興發現媒體在五年后問出了完全不同的問題”,長期研究wto問題的張漢林這樣說。
觀察視角的變化,也足以彰顯中國與wto之間日漸深入的切合。
“不可否認,中國是經濟全球化、wto體系的受益者,同時,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也在不斷增長,形成了共贏、多贏的格局”,張漢林認為,當前fta的興起并沒有削弱wto體系,從1995年成立至今,wto發展成為有150個成員的國際組織,XX年中新增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充分說明了wto對全球經濟貿易的影響,“相對開放的、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對全球貿易的增長只會起到保護作用,而不是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