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入世五年:wto改變了中國 中國能帶給wto什么?
XX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五年過渡期結束。
五年來,中國在逐步兌現承諾,分享wto“經濟紅利”的同時,也發生著許多不可逆轉的變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并同時“倒逼”著改革的推進。
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變化是,XX年中國入世前后,討論的焦點是“wto規則將如何沖擊中國”,五年過后,話題的中心正在變成“中國將帶給wto什么”。
五年,wto的確改變了中國
入世五年來,中國以相當平靜的心態穩健地與wto接軌,評析這五年的軌跡并非易事,其中由表及里一連串的變化,生動上演著“wto改變中國”。
“總的說來,中國的成績是a+”,wto總干事拉米給中國入世五年的表現打出高分!澳軌虻玫竭@個分數,是因為我們嚴格、有效地執行了入世承諾”。在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金伯生看來,所謂“嚴格”,是指中國嚴格按照時間表履行了入世承諾,而“有效”則是因為wto本身不具有法律效應,為配合入世,中國清理、修訂、廢除了多件與wto規則相沖突的法律、法規及各種紅頭文件,有效地實現了國內法律法規的配套。五年的歷程,中國用自己的實踐樹立了一個“重承諾、負責任、守信用”的大國形象。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看來,中國入世五年的成績至少可以打到95分。
具體來看,在履行承諾方面,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從XX年的15.3%下降到XX年的9.9%,其中工業品關稅降至9.3%,農產品關稅降至15.3%,非關稅措施自XX年1月1日起已取消。目前除小麥、危險化學品以及少數特殊商品外,其他所有產品的配額全部取消。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也完全履行了義務。在投資方面,XX年就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新目錄完全反映了中國入世承諾,限制類和禁止類很少,絕大部分都屬于鼓勵類。
而知識產權立法也已與承諾一致,但之所以說打95分而非滿分,“這5分正是扣在知識產權的執法上”,張漢林認為,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當,超前或滯后都不正常,應客觀認識。由于歷史原因,個別地方、企業、個人對知識產權保護認識尚不到位。但縱向看知識產權問題,比過去有了很大進步,在wto成員國中,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無論立法還是執法都不算差的。因此,他認為,發達國家應給中國一定支持和鼓勵,要有一定耐心。
這五年來,中國也在分享著wto的“經濟紅利”,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這從入世后全線飄紅的宏觀經濟可見一斑。gdp從XX年的約1.3萬億美元增長到了XX年的約2.2萬億美元,年均增長9.5%,出口總量從XX年的多億元增至今年的8000多億元,翻了兩番,貨物、服務出口增長速度都維持在20%左右,外商直接投資一直保持在600多億美元的規模。
同時,中國開放是互惠互利的,在出口增長的同時,~XX年,中國的貨物進口平均增長22%~23%,服務進口的增速也維持在20%以上,均位居世界第一。同時,進口份額在世界進口中所占比重也急劇上升,貨物進口比重超過了9%,服務進口比重在6%左右。中國進口的增長帶動了世界經濟,特別是wto成員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