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環》教學設計
[問題過渡]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但是為什么沒有用完呢?(因為地球上的水處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二)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是自然環境中主要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之一。
1.閱讀教材圖3.37《水循環示意圖》,思考以下問題:
(1)水循環發生在哪些水體之間?
(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哪些?(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3)水循環的過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環節?
以海陸間循環為主,歸納主要環節: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徑流匯入大海。
2.學生活動:讓學生畫出水循環的簡單示意圖。
附:練習鞏固
3.活動探究:教材p.60,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的環節產生影響。
活動參考答案
(1)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黃河下游出現了嚴重的斷流現象,其原因主要是黃河沿河地區,特別是上游地區過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對下游依靠黃河供水的地區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斷流給沿岸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用水造成極大困難,此外也對黃河下游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影響。目前我國政府對黃河斷流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統一協調上、中、下游水資源開發與使用數量,對黃河水資源進行跨地區的合理調配;運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庫)對河流水資源的季節變化進行合理調節;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濟南近幾十年來的泉水斷流現象,也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使用,導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確保泉水長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從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入手,如通過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滲入量。另一方面應采取果斷而有效的措施,如關閉自備水井,實行地下水開采許可證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防止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
(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舉例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水循環維持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聯系各個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水循環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但要明確水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3.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等方面都產生深刻影響。
(1)分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