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導學案
由于不同歷法中的年和月采用不同的標準來協調年和月之間的相應關系,歷法中年和月的時間長度有所不同。
歷法
年
月
古埃及歷法
365天
1年12個月,每月30天,多余5天不屬于任何一個月
羅馬歷法(公歷)
365天
1年12個月,其中11個月有30天或31天,還有1個月只有28天或29天(閏年)
中國農歷
360天
1年12個月或13個月(閏月),每月29天或30天
教材p23 復習題
1.恒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轉360°所用的時間。而太陽日則是某地經線連續兩次與日地中心連線相交的時間間隔,自轉了360°59′,所以恒星日比太陽日少3分56秒。
2.
3.解釋晝夜更替形成的過程,首先要明確晝夜現象和晝夜更替的不同含義。晝夜現象是由地球不發光、不透明這一特點決定的,在此基礎上,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了晝夜更替現象。晝夜長短的變化則是由于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產生的,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運動中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引起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從而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應從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入手,分析其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及變化趨勢。
4.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直接影響太陽輻射強度,二者共同影響地面的熱量狀況,因而成為季節更替的主要因素。
參考答案
知識清單
①正午 ②90° ③遞減 ④南半球各緯度 ⑤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 ⑥赤道 ⑦緯線圈 ⑧晝長夜短 ⑨晝短夜長 ⑩晝夜平分 ?極晝 ?極夜 ?相反 ?晝夜平分 ?12 ?太陽直射點 ?全年皆夏 ?不明顯?全年皆冬 ?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3、4、5 相反
基礎達標練
1.a [11月份,地球正向冬至點靠近。]
2.b [由于太陽直射點向南回歸線方向移動,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越來越小。]
3.d [元旦為1月1日,太陽直射南半球,在地球上越靠南,白晝越長。四地中,海口位置最靠南,所以其白晝最長。]
4.b [廈門市晝夜長短相差最大的一天應為距離二至日最近的一天,所給的四個選項中,b項8月1日距夏至日最近。]
5.c [根據表格中的時間可知,當地時間和北京時間大約相差兩個小時,因此當地經度約為90°e,據此可知應為烏魯木齊。]
6.a [季節不同,晝夜長短就不一樣,烏魯木齊不同季節調整作息時間,主要考慮的是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方法技巧練
1.c 2.d [正確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依據四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及方向準確判斷四地所在的緯度。第1題,由圖中可知①地的正午太陽方向半年在北方,半年在南方,且有太陽直射,應為赤道地區;②地正午太陽方向一直在北方,且有太陽直射,說明②地在南回歸線上;同理③地在北回歸線上;④地的最小正午太陽高度為0°,正午太陽方向一直在南方,故④地在北極圈上。只有③地可能反映我國的情況,故選c。第2題,由第1題可知,②地在南回歸線上,當其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時,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將北返。故選d。]
3.(1)6 22 (2)15 c 12 (3)晝最長、夜最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4)12 0
解析 從地球的自轉方向可知,此圖所示的范圍為北半球,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說明此圖表示的是6月22日前后的光照情況。此日太陽直射23°26′n,北半球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據e點所在經線為18時,可推算a點的時間為15時,c點位于赤道上,晝夜平分,故夜長為12小時,d點位于北極圈上,故夜長為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