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化學的關鍵
在聽講時也要做到手腦并用,做好聽課筆記。做筆記要抓住重點,條理清楚,特別要記的內容是知識點間的聯系,例題分析,對于老師分析某問題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特別重視,這正是我們上課時需要培養的能力,對于預習中了解的內容可通過老師講解強化記憶。
在聽講時速要重視實驗,注意能力的培養。化學課上演示實驗較多,在老師演示實驗時,我們要認真觀察,并善于思考,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還要抓住本質的內容。如高一化學第一章鹵素的第一節,氯氣的性質中,當燒熱的銅絲伸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我們可觀察到有棕黃色的煙生成,這是生成氯化銅的緣故,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即銅絲繼續保持紅熱,這一現象很容易被忽視,正是通過這一點說明該反應是一個放熱的反應。在觀察實驗時,不能只滿足于表面的現象,還要對實驗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聯想,要抓住實驗的本質,如hcl氣體極易溶于水,可通過噴泉實驗說明hcl的溶解性,在觀察實驗時,我們發現當擠壓膠頭滴管,有少量水進入燒瓶,打開止水夾,燒杯內的水就沿著導管噴入燒瓶,形成美麗的“噴泉”。我們再思考,為什么會形成“噴泉”呢?主要就是燒瓶內的氣體溶于水、壓強減小,大氣壓把水壓入燒瓶,掌握這一原理,我們看95年高考第7題:在下頁右圖裝置中,燒瓶中充滿干燥氣體a,將滴管中的液體d擠入燒瓶內,輕輕振蕩燒瓶,然后打開彈簧夾f,燒杯中的液體b呈噴泉狀噴出,最終幾乎充滿燒瓶,則a和b分別是:
a(干燥氣體)
b(液體)
(a)
no2
水
(b)
co2
4摩/升naoh溶液
(c)
cl2
飽和nacl水溶液
(d)
nh3
1摩/升鹽酸
根據原理,要形成噴泉,燒瓶內氣體要大量減少,壓強減小即可,溶液充滿燒瓶,也就說明無氣體剩余,馬上選出答案為b和d,例在實驗室制hcl的實驗中,我們思考為什么制hcl和制cl2尾氣吸收裝置不同,為什么制hcl時加一倒置漏斗即可防止倒吸,通過多思考,多聯想,也就掌握了這樣知識點。
三、課后的復習和鞏固
課后及時復習,通過一定量的習題加以鞏固,是學習習慣中很重要一個環節。課后鞏固不單指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是在做作業前首先要把這部分內容進行復習歸納—即課后及時復習。課后復習就是把預習的內容和老師課上所講內容加以整理、歸納,是一個知識再現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從這個規律可以看出,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預習是對知識的初步記憶,必須課后及時復習。復習越及時,遺忘越少。在復習時可先整理筆記,使老師講課內容再現,并通過整理、歸納,使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在預習、聽講、復習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已基本掌握,但要對知識真正理解,能夠靈活應用,還必須通過練來達到這一目的。練要在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練不是跳入題海,做的題多,成績提高不一定快。下面我來談談如何通過練來鞏固所學的知識,并通過練習來培養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我們許多同學在做題時,不善于審題,不在分析的基礎上求解,往往拿到題目就動筆,結果常導致失誤或失敗。所以我們在做題時也要養成一良好的解題習慣。即不論遇到什么類型的題目,只要我們認真審題,在審題的基礎上進行謀解,最后要通過分析進行總結歸納,這樣我們的解題能力會大大提高,許多高難度的題也會迎刃而解。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看審題的重要性。例1,用mno2和濃鹽酸反應制取氯氣,當有4摩氯化氫被氧化時,在標況下得氯氣的體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