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893年8月15日,在法國科學大廳里,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光學照片,引起了強烈轟動。這張照片的發明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路易斯•達奎爾,在他研究布景設計時,發現了碘化銀能在短時間內發生感光的神奇現象。不僅碘化銀,還有溴化銀、氯化銀等,對光都很敏感,受光照后便會分解。照相所用的底片和像紙就是根據鹵化銀的這種特性制成的。底片上涂有一層感光層——乳劑膜。乳劑膜是用溴化銀、氯化銀和少量的碘化銀,調入透明的明膠,均勻地涂在用醋酸纖維或聚酯等材料制成的膠片上所形成的。這層薄膜雖然只有5~7微米厚,卻是感光成像的策源地。乳劑中不含氟化銀,是因為它易溶于水。溴化銀的感光速度很快,氯化銀的感光速度較慢,碘化銀的感光速度極慢。但溴化銀中加入少量碘化銀,其感光靈敏度會大大提高,所以它們常混合使用。像紙則是將乳劑涂在特制的紙上制成的。底片和像紙要形成影像,需經過三個主要階段:感光、顯影和定影。照相時,人或物體上亮的部分的反射光線通過鏡頭聚集在底片上,這時,乳劑膜中的銀離子活躍了,感光的比沒感光的要“興奮”得多。這時在底片上就形成了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影像,叫潛影。潛影是保存在鹵化銀顆粒中的看不見而又能顯現出來的影像。潛影要經過顯影才能變成明影。顯影劑是一種有豐富的自由電子的還原劑,它能使已感光變得很“興奮”的鹵化銀中的銀還原出來,形成黑色的銀粒。感光強的地方,銀粒的密度就大,顏色就深;感光弱的地方,銀粒的密度就小,顏色就淺。這樣就形成了清晰的黑白影像。顯影后的底片還要在定影液中進行定影,即讓定影液與底片上未感光的鹵化銀發生反應,使難溶于水的鹵化銀變為易溶于定影液中而從底片上除去。要不然,見光后原來未感光的鹵化銀還會繼續感光分解,使底片完全“灰霧化”,變成一片黑。經曝光、顯影、定影處理后的底片上臺階影像與實際影像是明暗相反的,稱作負片。將負片放在像紙上使像紙曝光,再經過顯影、定影,便得到與實際影像明暗一致的照片。彩色照片的形成也基本如此,所不同的是彩色膠片和像紙的乳劑膜中,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成色劑,經過三原色和三補色的彩色組合,即可使照片帶有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