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二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蘇聯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背景、措施、成就;歐亞人民民主國家誕生的具體條件、人民民主國家的概念以及這些國家是怎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歷史意義。
通過對本課有關內容的講解,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分析比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通過對蘇聯反法西斯的勝利和戰后經濟的恢復發展,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新中國的成立是十月革命后的重大事件,加強了世界社會主義的力量。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戰后初期的蘇聯。
難點:人民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戰后初期的蘇聯
蘇聯在二戰中經受了血與火的嚴峻考驗,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然而,蘇聯人民在歡慶勝利的同時,卻不能不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士,蘇聯在戰爭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
1.蘇聯在二戰中的巨大損失
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圖表和柱狀圖等形式展示二戰期間蘇聯各方面的損失。
由此可見,戰后初期蘇聯人民的重要任務就是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夏和發展國民經濟。
2.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二戰結束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及時地把工作重心從戰爭轉向和平的經濟建設。蘇聯政府一面大規模地復員軍隊,一面對國家機關進行職能和結構上的調整,如撤銷戰時最高權力機構國防委員會,把許多軍工部門改組成民用工業部門,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為了切實完成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工作,蘇聯制定和實施了第四個五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重建家園,使工農業生產達到并超過戰前水平。為此,蘇聯人民以飽滿的熱情和忘我的工作,積極投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下面分幾個方面看看蘇聯人民取得的振興經濟的巨大成績。
在工業戰線上,工人們熱火朝天地開展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例如:頓巴斯煤礦的工人排除了6.5億立方米的礦井積水,等于排干了一個面積70平方公里,水深10米的湖,礦工們還修復了2500多公里倒塌的坑道,這幾乎相當于在莫斯科和巴黎之間修筑了一條離地面200—700米的隧道。經過艱苦奮斗,工業戰線提前9個月完成了“四五”計劃。修復、新建投產的大型工礦企業6200多個,相當于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新建企業的總和。1950年工業產值比戰前的1940年增加了73%。接下來再看看農業戰線的情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蘇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政府堅決制止非法侵占集體農莊公有土地的現象,精簡集體農莊的行政管理人員,加快恢復農業機械的生產等等。到1946年底,共歸還了470萬公頃集體農莊的土地;有45萬多行政管理人員轉入了生產部門;5年中,拖拉機總數增加了30%、聯合收割機增加了40%。經過辛勤努力,1950年播種面積已經達到戰前1940年的97%,農業總產量達到1940年的99%。
在經濟建設中,蘇聯的知識分子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加強國防力量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核物理、半導體、計算機和航天技術等方面有許多建樹。例如,1946年建成了原子反應堆。1949年掌握了原子彈制造技術,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1950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投入運轉。這些,無不凝聚著蘇聯知識分子的心血。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蘇聯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四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國民收入比戰前的1940年增加了64%,人民的實際收入增加。國家三次降低日用品的零售價格,在城市修建了1億平方米的住宅,農村修建住宅270萬幢,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的發展。
總之,戰后初期的蘇聯,在西方帝國主義遏制、封鎖的情況下,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增強了國力,增強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對戰后歐亞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那么,歐亞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是如何誕生的呢?
二、歐亞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的誕生
1.原因
(提示學生看課文,并提問:“二戰后歐亞出現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基礎上,予以歸納、概括)誕生的原因可以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來分析,先談談外因。
①蘇聯的巨大影響
②帝國主義力量的嚴重削弱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囂張一時的德、意、日法西斯被徹底打垮。第二,英、法等國家由于戰爭的破壞而實力大減。第三,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美國雖然例外,其實力大大增長,但從整體看,帝國主義的實力是相對下降了。從各國內部原因看,則是各國人民民主力量日益壯大。
③各國人民力量的日益壯大
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各國人民經受了鍛煉,提高了覺悟,建立了武裝,民主和進步的力量大大增強。
2.概況
運用多媒體展示《1949年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圖》,看圖講述,每講一個國家,就在該國地理位置上用紅色覆蓋,增強學生的時空概念和直觀感受。
①依靠本國自己的力量:中、越、南、阿
②得到蘇軍配合和幫助:羅、保、匈、捷、波、民主德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二戰爆發前,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吞并。194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在蘇軍幫助下獲得解放,第二年成立了以共產黨領導人哥特瓦爾德為總理的聯合政府。1948年反動勢力策劃了“二月事件”,制造“政府危機”,準備發動反革命暴亂。很快,他們的陰謀被粉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得到鞏固。波蘭在大戰初期被德國占領,波蘭政府流亡倫敦。1944年7月,蘇軍攻入波蘭,波蘭工人黨聯合國內抵抗力量成立了臨時政府。1945年組成了以臨時政府為基礎,包括流亡政府代表在內的民族統一政府。在1947年的制憲議會選舉中,以波蘭工人黨為首的民主黨派聯盟獲勝,成立了波蘭人民共和國。
二戰后,根據盟國協議,德國及其首都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實行軍事管制。1949年,在美、英、法三個占領區合并的基礎上,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首都波恩。隨后,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
而在亞洲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以北緯38度線為界,蘇軍進駐朝鮮北部,美軍進駐朝鮮南部。1948年8月,南半部宣布成立大韓民國,簡稱韓國或南韓。9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北半部成立,簡稱北朝鮮,金日成任內閣首相。
這樣,到1949年10月,在歐亞共建立了12個(包括蒙古)人民民主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把民族解放斗爭發展為人民民主革命,并取得勝利。這些人民民主國家是過渡時期的國家,因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發展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
那我們如何區別區別人民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呢?歐亞各人民民主
引導學生回憶回憶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史實。把中國放在世界的大環境中去考慮。
隨著蘇聯的恢復和一批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陣營空前壯大,請大家思考,在這輝煌的背后,是否有危機呢?
學生分組討論。
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出:社會主義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社會主義國家缺乏經驗,不考慮本國實際情況,照搬蘇聯模式,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民主方面都存在著問題。如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輕工業,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以及黨政不分、官僚主義、法制不健全、民主生活不正常等等,阻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導致從60年代起,經濟增長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這說明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光輝的,然而也是漫長的、艱難曲折的。
二戰后誕生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尤其具有偉大而深遠的世界歷史意義。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世界歷史意義
提示學生回憶學過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
提出問題A中國革命的性質是什么?
B中國革命經歷了哪兩個階段?
C什么叫新民主主義革命?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整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世界歷史意義主要表現在:
1.大大加強了世界社會主義的力量
有4億多人口和約960萬平方公里面積的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使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占了世界人口的1/3以上和世界陸地面積的1/4以上,亙貫歐亞、連成一片。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巨大變化,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
2.大大鼓舞了亞非拉的民族解放斗爭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革命的勝利極大地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和世界的面貌。
【鞏固小結】
二戰后初期,作為社會主義的旗幟——蘇聯的迅速恢復意義重大。在它的幫助下,一批人民民主國家誕生,并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社會主義陣營空前壯大。在這中間,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的獨立,對整個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