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六、教學流程
(-)明確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偽滿洲國建立;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抗日救亡斗爭的基本史實。
2.要求學生正確分析和理解九一八事變發生的原因,以及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帶來的嚴重影響。
3.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原因和具體事實。
(二)整體感知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侵略中國變中國為殖民地的嚴重步驟,是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的。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了東三省的淪亡,助長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劇了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在九一人事變后,發出了抗日的號召,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正義呼聲,并推動了東北地區的抗日斗爭。日本侵略的加深,國民政府的妥協退讓,引起了愛國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內愛國力量的不滿,他們舉起了抗日反蔣的旗幟。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精神,也為全民族的抗戰奠定了基礎。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樂,簡單介紹此歌的背景,引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
提問: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日本國內、國際、中國國內形勢方面進行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決非偶然,侵華是日本帝國主義一貫的既定政策(介紹1927年日本的“東方會議”),在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日本決意通過侵略中國東北的對外戰爭擺脫國內危機的困擾。30年代初,歐美資本主義各國正忙于應付本國的經濟危機,無暇東顧;中國國內蔣介石集團正集中重兵“圍剿”紅軍,也無心北顧。日本帝國主義趁機發動了蓄謀已久又迫不及待的侵華戰爭。
設問: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蔣介石為什么不顧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投影或小黑板:課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
在學生議論之后教師歸納: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認為中日雙方實力懸殊,中國戰則必敗。②擔心共產黨的力量在抗日斗爭中發展壯大。③認為國聯會制裁日本。④認為讓出東北,可確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點都是蔣介石為其要協退讓的辯解。蔣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所代表的和維護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終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由于國聯的姑息,蔣介石的不抵抗,日本很快占領東三省,并于第二年扶植博儀,建立偽滿洲國。日本又乘機擴大侵略,挑起了一二八事變。
二、“一二八事變 ”
為了給國民政府施加壓力,把上海變為日本侵華的新基地,日本在1932年三月,發動了對上海的襲擊,擴大對華的侵略。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小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經過,十九路軍及上海軍民的抵抗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