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另一方面,為了擴大英國的實力,都鐸王朝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以壯大國家的經濟力量;鼓勵航海業發展,擴大海外貿易,以便進行海外掠奪;積極推行殖民擴張,爭奪海上霸權。16世紀末,英國打敗老牌的殖民帝國西班牙,成為海上強國。在這一時期,人文主義也在英國流行,出現了許多杰出的思想家,如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t•莫爾、英國唯物主義的早期代表f•培根、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等。
斯圖亞特王室雖然統治著蘇格蘭和英國兩部分,但兩國并未合并,蘇格蘭保持著獨立性。英國的宗教改革使蘇格蘭宗教也受到影響,蘇格蘭也出現了“清教徒”,并在教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637年,查理一世命令蘇格蘭必須采用英國國教祈禱書,這對于要保持蘇格蘭獨立性的人來說是不能容忍的,而對于清教徒來說更是一種強行污辱。蘇格蘭人為了保護本國的獨立性和保護自己的信仰,舉行了起義。起義軍一直打過邊境,占領了英格蘭北部的一些地區和紐卡斯卡城,這種局勢嚴重地威脅著查理一世的統治。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
1688年,議會趕走了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繼承英國王位。這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史稱“光榮革命”。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也稱“有限君主制”,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君主權利受到憲法制約和限制的君主制。在這種政體下,君主是名義上的世襲國家元首,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
英國議會發展線索:
內閣制形成------17xx年即位的喬治一世出生于德國,不懂英語,對英國的事務也不感興趣,甚至不出席內閣會議而讓大臣們去料理國事。大臣們有事就自己先商定對策,然后再提交國王,內閣制由此得以形成。國王也就逐漸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
1721年,羅伯特 • 沃爾波特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