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
c.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 d.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二、非選擇題
11.(14分)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魯曉夫(1894~1971)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對蘇聯內外政策進行調整。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業開始,為提高糧食產量開始大規模的墾荒工作和推行“玉米運動”。在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時,他提出在xx年 內在人均產品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1961年,他又聲稱蘇聯將在“20年內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赫魯曉夫的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1)赫魯曉夫推行大規模的開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
(2)“玉米運動”推行后,許多地區種植的玉米不結穗,導致計劃破產,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由于軍備競賽和改革停滯,生產效率和經營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1/3左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渴望改變現狀的呼聲日益高漲。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魯曉夫的改革有何異同?(8分)【總結與反思】
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c
c
c
a
b11.(1)大規模毀草、毀林開荒,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開荒地區風蝕、水蝕嚴重,土壤嚴重退化。(3分)
(2)緯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
(3)相同點: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3分)結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終失敗。(3分)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沒有從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3分)
不同點:前者的重點在農業領域,后者重點在工業領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