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特色教案】
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特色教案】
右圖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賓參觀的過程中,赫魯曉夫手持玉米,正在興高采烈地向外賓介紹他的玉米種植計劃。玉米是赫魯曉夫的最愛,他認為,通過大規模種植玉米,發展畜牧業,就能解決蘇聯的糧食問題。但是,他不顧自然條件的限制,盲目擴大玉米種植面積,違背了自然規律。在氣候十分寒冷的蘇聯北部地區種植玉米,其結果只能是顆粒無收。
“赫魯曉夫的改革從哪個領域入手?為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從而導入本課。
赫魯曉夫為什么要改革?
材料展示:1931-1950年蘇聯工業生產增加了12倍,農業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蘇聯人人均糧食低于19xx年,牲畜存欄數與19xx年相當,而蘇聯人口比19xx年增加了20%。
這段材料告訴我們了什么信息?
答:1913-1950年蘇聯工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停滯不前。糧食短缺等。所以改革目的在于擺脫困境。
導致蘇聯經濟發展不健康的癥結是什么?
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低;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自主學習:
赫魯曉夫改革的背景:○1二戰結束后,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日益顯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臺,他在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開始 進行改革。○31956年2月,蘇共召開 “ ”。赫魯曉夫在大會閉幕后的一次會議上做了《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這份報告在蘇聯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1、背景:二戰結束后,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特別是農業集體化的消極影響越來越明顯:沙皇統治下的俄國曾是糧食出口國,但這時的蘇聯卻存在糧食短缺問題;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僅及其他歐洲國家平均產量的約三分之一;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輕工業的發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臺,他在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開始調整政策,試圖對斯大林模式進行改革。
歷史縱橫
1956年2月,蘇共召開“二十大”。赫魯曉夫在大會閉幕后的一次會議上做了《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尖銳揭露了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錯誤以及對他的個人崇拜造成的嚴重后果。這份報告在蘇聯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如何評價“秘密報告”? 積極:否定斯大林模式及個人崇拜值得肯定;消極:全盤否是的極左思想,容易造成思想混亂,走向另一個極端。
2、自主學習,改革內容是什么?
農業上
(重點) 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
鼓勵農民和農場職工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