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特色教案】
【合作探究】: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與中國的經濟改革有何異同?
相同:改革經濟體制。
不同:
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末能真正深入到經濟體制的弊端中。
學思之窗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思 考◎對比新經濟政策,理解鄧小平為什么說“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答案要點:新經濟政策從俄國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在短期內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但隨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其指導思想日益“左”傾化、教條化,失去了自我調節的能力,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
【合作探究】4:二戰后蘇聯經濟改革當中獲得的訓示
(1)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必須從實際出發,走符合國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改革來完善。
(3)任何經濟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變,都應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革適應
比較填寫下表:
【合作探究】4:二戰后蘇聯經濟改革當中獲得的訓示
(1)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必須從實際出發,走符合國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改革來完善。
(3)任何經濟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變,都應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革適應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
改革的重點 成果(后果) 問題
赫魯曉夫 農業 一度促進農業發展 對原有經濟
體制的修補
勃列日涅夫 重工業、國防工業 成為超級大國
戈爾巴喬夫 經濟領域轉向政治領域 蘇聯劇變并最終解體 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蘇共領導
【即時練習】
1.就蘇聯改革,有人評述說:“赫魯曉夫把蘇聯改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死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說“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的主要論據可能涉及戈氏
a.沒有在經濟領域進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與美國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危機
c.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將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豐富的從政經驗、靈活的應對政策,個人獨斷專行
【思路解析】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指導思想“民主社會主義”,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實質上是背離和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將改革引向歧途。
【答案】c
2. 蘇聯國旗降下已經17年了,當年蘇聯最后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為了擺脫困境進行了改革,這與1978年后的中國改革相比,其共同點在于
a.都首先從經濟領域開始 b.都在經濟領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馬克思主義方向 d.都適應了各自的國情
【思路解析】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為了緩解經濟困難,他首先進行經濟改革。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