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特色教案】
①兩者的改革在一段時間內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從長期而言,都以失敗而告終
③都沒有解決蘇聯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
④兩者的改革導致蘇聯解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思路解析】此題用排除法,導致蘇聯解體的改革是戈爾巴喬夫改革,而不是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答案】d
2.下列關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改革使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 d. 改革給蘇聯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
【思路解析】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而是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答案】a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社會動蕩、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出現了社會動蕩、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機局面。
教師講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積累的弊端與矛盾日益嚴重,二戰后出于與美國爭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進行軍備競賽,致使軍費開支達到國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導致民用工業品技術落后,質量低劣。1985年,蘇聯人均gnp為3.396美元,不僅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亞洲、拉美一些國家。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從革命前居歐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俄國歷史上靠擴張起家,民族眾多,但各民族發展極不平衡。無論是沙皇,還是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的高壓政策。斯大林時期采取鎮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造成很多問題。斯大林之后,高壓政策被懷柔政策所取代,民族問題日益顯露,地方民族主義傾向日益明顯。面對困境,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開始改革。
2.內容、問題及影響【閱讀下面教材,自主歸納】
內容 問題(原因) 影響
經濟 重點: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實質: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1.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
2.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 經濟不斷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繼續下降。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國內局勢的失控和蘇聯的解體。
政治 作為改革的重點 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局勢的失控和蘇聯的解體
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為了緩解經濟困難,他首先進行經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府減少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通過了一系列法規,調整蘇聯的所有制結構,個體勞動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發展;企業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租賃和承包,并出現了與國外合資的企業;一些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也開始實行租賃制或建立家庭農場。
但這些經濟改革措施,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加上戈爾巴喬夫仍沒有放棄蘇聯的傳統做法,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致使經濟不斷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繼續下降。在經濟改革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國內局勢的失控和蘇聯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