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特色教案】
a.揭露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不夠實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確指導思想
c.改革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從根本上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d.堅持斯大林模式,不愿進行改革
【思路解析】掘墓人是指敢于向舊的政治、經濟模式挑戰的改革家。守墓人是指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舊體制。
【答案】c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教材主要介紹了改革的內容,改革的結果及其原因。
1.內容
項目 內容
企業管理 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體領導;擴大國營企業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善經營管理
工業(重點) 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
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對赫魯曉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調整,如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中領導;在堅持集中計劃管理的前提下,大國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進經營管理。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為了維持超級大國的地位,與美國爭霸,他注重發展蘇聯的重工業,特別是與軍事有關的工業部門。在他任內,蘇聯的軍事實力達到了與美國相匹敵的水平。但是軍備競賽又導致經濟負擔不斷增長。1975年以后,蘇聯的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經濟發展進入停滯時期。
勃列日涅夫時期(1964-1982)蘇聯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
時間 國民收入平均年增長率 工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導致上邊現象的原因:勃列日涅夫統治后期,個人專斷作風滋長,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活力衰退,社會矛盾叢生,國家陷入困境。
2.結果
(1)執政前期,經濟增長加快,政局穩定,軍備力量大為增長,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蘇聯的軍事實力明顯增強,達到與美國相抗衡的水平
(2)執政后期,社會矛盾叢生,經濟發展停滯。
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增加蘇聯的經濟負擔,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日益嚴重,蘇聯的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于西方國家,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70年代后期,蘇聯經濟增長開始下降,國家面臨新的困境。3、結果的原因: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縛。
【合作探究】2:試比較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異同?
同:①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結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顯,后期停滯不前;
③原因:兩者都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異:內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點在農業,后者的重點在工業。
【即時練習】
1.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在上臺后都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從上圖看這些改革對蘇聯經濟建設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