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特色教案】
大規模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提倡種植玉米(玉米運動)
工業上 廢棄部門管理體制,將部分企業的管理權下放給加盟共和國
給予企業部分權 一定程度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
2、內容:針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魯曉夫把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改革的內容包括: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和農場職工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大規模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提倡種植玉米。
歷史縱橫
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規模墾荒。1954~1960年,蘇聯先后開墾荒地四千多萬公頃,同期全國糧食產量增長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經營管理不善,60年代初,墾荒區提供的糧食越來越少。1964年,蘇聯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不僅如此,由于耕作粗放,墾荒還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許多地方變得寸草不生。
工業方面,廢棄部門管理體制,將部分中央企業的管理權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給企業部分權利;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
3、結果:盡管赫魯曉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1964年10月,赫魯曉夫黯然下臺,他的改革隨之告終。
赫魯曉夫改革的結果如何?有什么不足?其結果的原因是什么?
結果:收效甚微,1964年10月,赫魯曉夫黯然下臺,他的改革隨之告終。
不足:理論上沒有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未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幻想擴大耕地面積,盲目墾荒,導致生態破壞。原因: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只是對原來的體制上的小修小補。
3.評價
(1)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對蘇聯當時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環節進行改革和調整,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促進生產的發展,1954-1958年農業產值平均增長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種和收獲均已實現全面機械化。
(2)局限:對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學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經濟體制上的局部調整。
【合作探究】1: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舊的政治、經濟模式挑戰的改革家。
(守墓)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舊體制。
【即時練習】
1. 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開始對斯大林模式進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c.蘇共二十大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思路解析】二戰結束后,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農業集體化的消極影響越來越明顯,片面發展重工業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a
2.有學者提出:“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魯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