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社會交往
第16課 社會交往
[教學目標]
1.掌握古今中外見面禮的主要內容,稱謂的主要表現形式,聚會的社會功能;通過學習交往方式的由來和發展,認識社會交往方式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培養學生歷史探究意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去圖書館或通過網絡搜索,學會收集資料和整理信息,認識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不同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產物;結合材料分析和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感悟,使學生理解社會交往的變革和進步。
3.了解良好的禮儀修養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社會交往形式的變遷折射出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同文明的交融,從而認識擁有寬容、開放的文化態度的重要性。
[重點與難點]
重點:稱謂與見面禮等社會交往形式的變遷。
難點:中國古代的敬稱和謙稱。
說明:
1.社會交往方式和社會的發展密切關聯,既受政治制度的制約也受社會風尚的影響,在文化交流中相互滲透,故為本課重點。
2.古代的敬稱和謙稱現今社會使用不多,學生比較陌生,故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播放《茶館》和《傲慢與偏見》中家庭聚會的影片片段,請學生從中列舉中西不同的聚會場所、聚會形式,談談聚會的功能。出示沙龍和曲水流觴的圖片。
聚會是社會交往的形式,以影片中中西方不同的聚會場景導入,使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或根據經驗列舉中西方不同的聚會場所:西方有家庭客廳、公共俱樂部、小酒館、咖啡館等;中國有茶館、曲水流觴、文人結社、酒宴、游樂等。聚會形式有聊天、討論、聚餐等。聚會的功能有切磋學問、溝通信息、交流情感。聚會場所的不同,反映了東西方文明的不同。但在現代社會東西方的社會交往越趨相似。
2.講授稱謂。請學生列舉已知的古今稱謂,分析古今稱謂的特點和稱謂的原則。根據材料分析中國近代稱謂的變化,探討稱謂變化折射出的社會變遷。
稱謂是社會交往的前提。稱謂的內容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顯示出一個人的修養,在某種角度上也反映了社會風尚。
本環節首先引導學生從列舉的古今稱謂中分析其特點:1、豐富性——從古至今,稱謂豐富繁多;2、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稱謂的原則是“謙己以敬人”。
從對“材料一、二、三”(見資料附錄)的分析可以看出:稱謂是在歷史的演沿革中逐漸形成的,因政治變遷、社會關系的改變而不斷變化。近代中國稱謂的變化折射出近代中國的社會風氣、文化心態和文明程度。在一個半世紀的歲月中,中國經歷了封建王朝、半殖民地化、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直至新中國的誕生、發展和改革開放,這種強烈的社會變革對中國民眾產生的思想震撼是強烈的,它必然會反映到日常生活、文化風俗上。
3.講授見面禮。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常見的見面禮。再次播放影片《茶館》片段和影片《茜茜公主》片段,請學生仔細觀察影片中所出現的見面禮并簡單敘述。提問:“大家還知道哪些中外見面禮?”、“從影片中的見面禮到我們今天常用的見面禮,可以看出怎樣的發展趨勢?”;出示材料,說明社會民俗的多樣性,根據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本單元中我們學習了節日和人生儀禮,今天又了解了社會交往中的見面禮、稱謂和聚會,以近代中國社會為例,思考社會風俗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態,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