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社會交往
見面禮是人際交往時相互致意以示友好的禮節,體現人的修養,體現互相尊重。因為文化和習俗的差異,全世界的見面禮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形式,常見的有跪拜禮、鞠躬禮、親吻禮、擁抱禮、握手禮、點頭禮、舉手禮、脫帽禮等,在社會交際中廣泛使用的工具還有名片。等級社會的繁文縟節在今天逐漸呈現為平等簡便的禮節,這也是適應工業、信息時代的工作、生活快節奏的需求。
以“材料四”(見資料附錄)說明近代中國社會民俗的多樣性。
通過對“材料五、六”(見資料附錄)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近代中國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和交融,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直到現在,從未停止過。文化在傳播中彼此交換,互相借鑒,文明的交融選擇豐富了文化的內容,也影響了社會民俗。二、除了思想觀念能折射出社會的變遷和進步對禮俗產生影響外,生產力的進步、物質發展水平也制約和影響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選擇。
4.小結。
通過教師小結,使學生認識社會交往形式的變遷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和文明的融合,也是一種社會文明的反應,體現了人的修養。在全球化時代,傳統的美德和中華民族優良的社交禮儀是不能放棄的。
[資料附錄]
材料一:清制規定,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稱大人,外官則知府方可稱大人,知縣只能稱大老爺。由官場影響到民間后,稍有些功名地位和財產的人都樂意接受這種稱呼。人們相互交談和信函往來時,習慣稱對方“大人”、“老爺”。
材料二:“官廳為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階級,何取非分之名稱?查前清官廳視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爺等名稱,……光復以后,……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體之玷。嗣后各官廳人員,相稱咸以官職。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廳惡稱。”
——孫中山《令內務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廳稱呼文》
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同志”這一黨內稱呼逐漸演變為不分職業、性別、年齡,可以全民通用的稱呼。十年動亂期間,城市里“師傅”之稱頗為流行。最近幾年,隨著海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陸人民受到港澳臺社交習俗的影響,重新采用“先生”、“女士”、“小姐”等尊稱。
材料四:近代中國社會民俗樣式呈現多樣性,不僅有中國傳統民俗的象征符號,也有西方民俗的象征符號,不僅有近代性的民族象征符號,也有前近代性的民族象征符號,以服裝為例,不僅有長袍馬褂,也有西裝革履;以婚禮為例,不僅有中式傳統婚禮,也有西式婚禮;以社交禮節為例,不僅有中國傳統見面禮節,也有西式鞠躬、握手禮……
——焦潤明《中國近代民俗變遷及其賦予社會轉型的符號意義》,《江蘇社會科學》,.5。
材料五:“現今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如果中國……禮節特殊則面臨著‘自表異于諸文明國之外’,將反被別人視為‘夷狄’的危險。西方殖民者自稱‘文明’,把中國稱為‘半開化的’國家。
——嚴昌洪《維新運動與移風易俗》,《河北師院學報》1989.2。
材料六:“辮發長垂,不利于機器生產,不便于持槍跨馬,褒衣博帶,長裙雅步的緩慢生活節奏,在萬國競爭的時代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