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動課——“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教學設計
———《全球通史》(上)斯塔夫里阿諾斯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材料三:西歐城市:大部分城市都是新生的,但愿俄有的是從舊城市復興而來。一般說來,城市在政治上隸屬農村,但在經濟上剝削農村。當然,城市的基礎是手工業,但也帶有農業的痕跡。中古西歐的城市遠不是我們腦中的現代化城市,甚至也沒有古代中國的京城整齊繁榮。接到大部分是彎彎曲曲的,又很狹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爛泥路。街道的兩邊都是木頭房屋,住房有的是三層的有的是四層,也有少數是五層樓。房子一般很暗,夜間點蠟燭。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們的家族,都住在這些房
———《世界文明史(上)》馬克奎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材料四:中世紀歷史長達1000多年,內容豐富,情況復雜,頭緒紛繁。這時期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基督教會在歐洲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它使歐洲封建社會各方面都染上宗教色彩。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無不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和支配。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基督教會為適應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發展了相應的思想體系和組織形式,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它不僅是一個宗教組織,而且是最大的封建政治的統治力量。
————《世界文化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五:在西歐的封建化過程中,一方面是日耳曼農村公社的瓦解與依附農民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封建生產關系的逐步建立。這是西歐封建化過程中,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構成早期西歐封建社會確立的主要線索。和東方一些文明國家相比較,西歐封建社會初期相當落后,因為從古代世界遺留下來的是基督教和一些破爛不堪的城市。生產不發達,商品流通微弱,閉塞的農奴莊園是當時主要的經濟細胞和基層的政治組織。
八、活動過程設計(教學策略設計)
課前調查
1.劃分探究小組
2.確定探究主題
3.制定探究計劃
4.搜集、分析材料
5.寫出探究報告
學生對有關問題的觀點(略)
6.課堂交流,成果共享
教師的一些基本看法:
歐洲的封建社會的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繼而發展為貴族的等級制;小國林立,沒有統一的大帝國,當各民族國家形成時,議會與王權的對立;促使歐洲,特別是歐洲西部,成為民族國家的歐洲;基督教的政治化,神性與俗性在歐洲封建主義下并行;中世紀封建制度中代議政治
西歐封建社會分裂的原因:
歐洲的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沒有強有力的、能完全的代表國家主權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歐洲的封建制度在結構上實際上只是一種領主和服用建的私人關系,難以體現作為政治核心所必需的具有的公共權威在歐洲的封建制度下,物質資源沒有歸屬于政權的核心,而是被大小領主私下瓜分,導致國家根本沒有力量來建立必須的機構;歐洲的封建制度不具備數量充分的官僚,因此往往是因人而治,無法實現制度上的保障;在歐洲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各種機構如教會、王權、貴族和城市都各自為政,相互爭斗。
城市的興起對西歐政治的發展的影響:
首先,西歐城市是主權的重要支持力量。第二,城市培育了資本主義萌芽。城市中的手工業有可能向工廠手工業發展。最早在意大利,出現了分散和集中的手工工廠,手工勞動。意大利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發源地,那里的資本主義勢力最為集中,所以文藝復興運動從意大利開始。第三,城市的興起對農村的自然經濟是一種破壞,它是城鄉間的聯系加強,商品流入農村,農村開始出現貨幣地租年。貨幣地租使勞動力的自由程度增加,農村出現雇傭制,勞動力也自然流向城市。這樣在農村便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制度。第四,城市政府基本上是由各階層的代表來決定大事,城市里有市民大會,法庭有陪審團,個人決定一切的成分少了。所以西歐后來出現的那些自由民主的空氣,應該說有城市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