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①史實:
秦朝: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在中央設置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北宋:在宰相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把專相的職權一分為三,便于皇帝總攬
大權。
明朝: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直屬皇帝。皇帝的權力空前提高。
②總體發展趨勢:君權日益加強,相權日益削弱直至被廢除。
③影響: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極端。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據《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上(漢高祖)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鎮)之,諸子少,乃立濞于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據《漢書》述評:“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漢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殘余勢力強大,應封王加以防范
b.認為孤立無援是秦亡教訓,封王拱衛中央
c.繼承者年幼,封王以幫助皇帝治天下
d.漢初社會動蕩,封王以發展各地農業生產
2.下列各項制度,屬于漢朝在秦朝基礎上沿用并發展的是
a.刺史制、封國制 b.三省制、封國制
c.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d.一省制、刺史制
3.閱讀下面的一幅歷史地圖。此圖所反映的歷史內容是
a.西漢時期監察區的劃分 b.漢初的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的形勢
c.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情況 d.唐朝時在邊境設置軍鎮的情況
4.《舊唐書》載:“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對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a.反映了方國對中央的威脅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勢力沖擊
c.反映了藩鎮割據威脅到中央集權 d.反映了藩鎮問題得到解決
5.五代十國時期,皇帝要調動一個實力較大的地方將領,事先總是調兵遣將防備其反抗,如臨大敵。這反映出
a.地方將領會發動兵變 b.皇權專制制度已趨沒落
c.地方將領反對封建專制 d.皇權與割據勢力矛盾尖銳
6.西漢初和北宋初都面臨制度上的問題是
a.地方與中央爭權 b.郡縣與封國并存 c.皇權與相權矛盾 d.內朝與外朝并存
7.清朝學者趙翼寫詩說:“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該詩講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