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教案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教案教學目標
1.熟悉 商、周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過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及其作用。
2.通過學習夏、商、周三個朝代政治體制的變化情況,認識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應用歷史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政治體制的變革。
3.夏、商、周三代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國人自豪的事情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難點: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周禮與周朝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各學習小組通過在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電視等媒體上的搜索和瀏覽,找到與夏、商、周有關的特別是與這一時期政治制度有關的資料。
2.閱讀本課教材的內容
3.分類和整理搜集到有關史實。
4.思考課后解析與探究。
(二)導入新課
情境營造:用大屏幕打出大禹治水圖。
教學導語:相傳是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從此我國就有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早期的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影響,形成夏、商、周三代政治格局。隨著秦朝統一的完成,宗法制、分封制又被中央集權制度所取代。事實證明,一個舊制度的破壞和一個新制度的確立,都必須經過許多的坎坷和曲折。那么我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演變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探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結構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2.商朝的內外服聯盟
3.王權與神權
二、封邦建國
1.西周的建立
2.分封制的確立與結果
三、以嫡長了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
1.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
2.維護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禮樂制度
(四)師生互動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課堂設問一:相傳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是通過民主推選產生的。這種方式被稱做什么?
提示:古代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方法稱做禪讓。
課堂設問二:夏、商兩代各建立于什么時期?其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特點?
提示:夏代約建立一公元閃2070年,已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公共權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機構先例的權力),但還保留著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如最高統治者稱為“后”(當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來行使統治權力、號令各個部族,表明它剛剛從氏族社會組織中脫胎出來,還帶有氏族社會組織的痕跡。
商王朝大約建立于公元前16xx年,是一個以商部落為中心的方國聯盟,主要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
課堂設問三:什么是方國聯盟?什么是內服、外服?商王*什么來強化自己的權力?
提示:遠古時期,人們把活動在一定區域、血緣紐帶牢固的部族集團稱為方國,若干個方國聯合起來組成方國聯盟。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內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動的區域。這里的所謂內服,是指聚集在國王周圍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諸侯。在某種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區劃的性質,與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區共同構成國家的地方政權,這種地方行政區劃體制稱為“服制”。地方諸侯根據與王朝關系的遠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貢納關系。“外服”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認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強大的軍事征服下才結成的一種臣屬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