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課程標準】
1、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2、 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教學要求】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
2、認識美蘇之間的“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3、明確國家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
【知識梳理】
一、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2)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日益加劇。
(3)美國經濟、軍事實力急劇膨脹,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公開宣稱要“領導世界”。
(4)蘇聯成為唯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成為美國實現霸權主義野心的嚴重障礙。
(5)1946年3月,丘吉爾“鐵幕”演說,實際上揭開了美國對蘇聯“冷戰”的序幕。
2、表現:
(1)政治上:
美國:“杜魯門主義”: ①時間:1947年3月。②內容:聲稱共產主義威脅了世界和平和美國安全,美國要運用自己強大的實力援助“自由”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③影響: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它的提出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志。
蘇聯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1947年9月,蘇聯、波蘭等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在波蘭建立,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
(2)經濟上:
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①提出: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經濟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②影響:對西歐國家的經濟復蘇起了很大作用,為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聯采取的對策: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①建立:1949年1月,蘇聯、保加利亞等6國代表在莫斯科成立。②目的;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3)軍事上:
美國:北約:①建立:1949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集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②性質: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
蘇聯的對策:成立華約:①建立:1955年,蘇聯和東歐7國在華沙締結《友好互助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②性質: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③影響: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二、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
1、國際局勢的特點:美蘇之間螺旋式上升的軍備競賽。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
2、表現:
(1)德國的分裂:德國投降后,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如何處置德國是美蘇斗爭的焦點之一。由于美蘇冷戰加劇,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的談判未能達成協議。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
(2)朝鮮的分裂:
①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形成了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兩個占領區。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②朝鮮戰爭:1950-1953年,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操縱聯合國組成以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中國政府組織了抗美援朝。1953年,雙方簽訂板門店協定,朝鮮戰爭結束。這是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局部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