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c.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d.美蘇政治軍事力量形成抗衡
(b)8.1945年12月,美國關于日本戰爭賠償問題的文件規定:拆遷日本的工業設備,并把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維護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亞洲的其他國家,1949年美國政府決定大幅降低對日本的賠償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戰爭賠償計劃。戰后初期,美國對日政策了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戰”局面的加劇和中國政治形勢的變化
c.加緊孤立、封鎖和威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d.扶植日本,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二、判斷題(對的填a,錯的填b)
(b)1.歐洲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 2.冷戰局面的出現,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世界帶來了安寧。
三、材料題:
閱讀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時期的材料:
材料一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受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材料二 我認為,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的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
材料三 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之路。
材料四 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
回答:
⑴材料一是誰說的?他所說的“鐵幕”是指什么?他演說的意圖是什么?
丘吉爾。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號召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對蘇聯采取強硬措施。
⑵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冷戰政策的哪些內容?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的建立。
⑶針對材料四所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
1955年5月在華沙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建立了華約組織。它標志著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史論共享
“冷戰”的原因與影響:
二戰后,在“冷戰”局勢下,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得不到安寧,造成國際局勢的一次又一次緊張。但是美蘇的勢均力敵又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