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宋元時期三省六部制的變化;秦漢選官制度的內容,科舉制;秦漢、隋唐、明清監察制度的內容。
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標志著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舉制作用的變化;正確評價古代的監察制度。
過程與方法:
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通過認識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看待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三省六部制的學習,借鑒其長處,做到古為今用;通過學習,了解當前我國不斷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中國對世界人才選拔制度的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新。
教學重點: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演變,科舉制。
教學難點:監察與諫議制度。
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種說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那么,“金榜題名時”這句話放映了歷史上那種制度呢?(科舉制)那么這一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科舉制的由來以及與科舉制相關的內容。
講授新課:
自秦始皇確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以來,皇帝們竭盡全力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權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出現。這樣,他就要解決好兩對矛盾,一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紛爭,這點下節課我們將要學習。另一對矛盾是皇帝與權臣的矛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段內容。關于皇帝和權臣的矛盾,自秦始皇開始,皇帝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兩對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解決這些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決與權臣矛盾的呢?漢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來加強皇權的呢?
秦始皇通過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來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各種事務,三公中的丞相擁有很大的權力。到漢武帝時,他通過設置中朝,用一些級別較低的官員來參加決策的方法削弱相的權力。東漢時,尚書臺取代了三公權力。魏晉南北朝時,尚書臺及中書、門下省,但其權力分配未定型,也尚未構成中樞機構。到了隋唐時期,皇帝是利用什么制度來控制中央權力,防止大臣專權的呢?
(學生答)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創立,唐朝完善的。三省是指中書省(隋朝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如下圖: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書省 尚書省 門下省
(起草詔令) (負責執行) (封駁審議)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中書省是決策機構,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令,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尚書省是最高執行機構,下設六部: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調動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