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四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其實質是:皇權與相權的爭奪;總的趨勢是:王權逐步加強。
過渡:同學們聽過“公務員”這個詞嗎?他們是國家正式的政府官員,現在想在政府擔任個一官半職,都要通過公務員考試,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層層篩選,才有可能成為政府里的一員。說不定哪天我們在座的同學也有這樣的經歷成為我們的公仆。那么古時候的政府官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現在我們就從西周開始,回顧官員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答):就是與宗法制、分封制相應產生的“世卿世祿”制度,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世卿世祿制度也逐漸被破壞了。
在戰國的變法和混戰之中,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就有一個獎勵軍功的措施。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帝國以后,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軍功選任制。但是,“馬上奪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很明顯,戰場上驍勇善戰的軍人未必是治國的良才,在《亮劍》里邊的李云龍顯然就是這么一個人物。秦朝就是吃了這個虧,從軍人中選官,甚至發展到強烈排斥知識分子的地步,發生了歷史上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事件。
西漢初也還是沿用軍功授爵的方式,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出現了我國古代的第一個盛世,在選官制度上漢武帝采用了適應和平年代的選官制度——察舉、征辟。這是一種舉薦模式的選官制度。課本上有解釋。大家可以畫起來。但是察舉容易造成用人權的下移,隨著時間的推移,舉薦人和被舉人容易結成小集團,出現“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嚴重沖擊中央集權統治。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這樣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勢力集團。
隋唐的科舉制
隋朝統一以后,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士族控制地方政權的局面,隋文帝廢除了按照門第高低選用官員的九品中正制,改創科舉制,開創了通過文化水平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后為唐朝所繼承和進一步完善。
1.科舉制的產生、完善和發展
隋文帝時,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撥官員;到了隋煬帝時,設立了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貞觀年間,以明經和進士為主;開元年間,開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試,以后成為定制。
宋朝時,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為三級(鄉試、省試、殿試),大大增加了錄取名額,為更多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道路,既進一步擴大了宋朝的政權基礎,又使得選官過冗過濫。
明清的科舉制,實行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
2.科舉制的影響:
⑴拓寬了政府選撥人才的基礎,為處于社會中下階層的文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撥制度,成功籠絡了讀書人,有利于鞏固統治,對維持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⑵科舉制具有發掘、培養人才的作用,為官僚隊伍提高了素質較高的人才;
因此,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長期繁榮穩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過渡:選官制度使國家的各個機構得以正常的運行,但這些官員中的一部分人會不會胡作非為、貪贓枉法、假公濟私呢?古代中國不是現代法治社會,對官員的劣行,缺乏社會的和法律的監督,如果聽任官員腐敗,勢必激化社會矛盾,危及統治,因此需要通過一種制度盡可能地將百官的行為局限在不至于危機統治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