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監察:針對官僚而言,包括監督和彈劾。
為了維護國家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中央政府必須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控制,監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級官吏的基本制度。
監察制度的必要性(這是由于君主專制集權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權獨攬,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百官進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員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的劣行。
監察制度的形成過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戰國,秦漢時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諸侯國設“監國”,代表周天子監視各諸侯國,三監之亂
戰國—國君的秘書御史逐漸兼有監察的職能
秦漢—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東漢—設置御史臺,成為相對獨立的監察機關;在地方的13分設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隸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諫議:針對皇帝而言。監督皇權是否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諫議制度的歷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建立和發展——漢至宋,元朝擱置到明清敗壞變質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門下省就負責諫議和封駁,對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
明清時,隨著皇權高度加強,對官員的監察達到頂峰,可是對皇帝的諫議機構就已經消失了。
明朝的監察機構名目眾多,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充當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設立監察御史,負責各方面官員的監察;另外還有六科給事中六科與六部相對應,對應吏部就叫吏部給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給事中,等等。在地方上還有負責司法、監察的按察使司。
古代歷史上,君主權利至高無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權威的法律背景,監察和勸諫能否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
局限性:造成諫議和監察制度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專制制度和人治社會。
課堂作業:
完成課后有關習題。
課堂小節:
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選官制度、監察制度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政治制度的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和運行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現。其必要性,或是說積極意義在于,首先,這是對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進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能夠對古代歷史上客觀的社會變遷做出必要的反映和調整,不斷地整合和吸納新的統治力量,鞏固統治基礎,保證統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穩定。
板書設計: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2.宋代:⑴設置“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⑵宰相權力被樞密院和三司分割。
3.元代的一省制
二、選官制度
戰國:軍功授爵 漢代:察舉和征辟 隋唐:科舉制
三、監察與諫議
秦代:御史大夫
漢代:⑴御史大夫;⑵漢武帝時刺史成為地方的專職監察官。
隋唐:設諫議制度,門下省擔當此職。
宋代:出現諫院
明清:監察制度達到頂峰:⑴都察院⑵按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