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戶部:掌管天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
禮部:掌管國家典章法度、祭祀、學校、科舉、接待外賓等事務;
兵部:掌管武將選用、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務;
刑部:掌管法律、形獄的事務;
工部:掌管山澤、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項工程等事務。
三省六部的運行程序: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具體實施)
三省的職能各不相同,中書省根據皇帝的意思草擬詔令(這就相當于我國現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但是中書省草擬的詔令必須經過門下省的審核,所以門下省的職能主要是負責審核中書省的意見。如果中書省草擬的意見得到了門下省的同意,它還不能執行,因為它還要經過皇帝的批準。這樣,決策和執行機構分離,皇帝成為三省六部制良好運轉的重要一環。權力牢牢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權被分割。
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學生答)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為加深學生對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以文成公主入藏為例,設計問題:
⑴假如你們是三省六部的官員,現在文成公主要出嫁到西藏,需要起草一份詔令昭示天下,并必須執行,應由那些部門負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⑵公主出嫁的典禮及征召大量工匠入藏又由那些部門負責?(六部中的工部和禮部)
經過唐末五代的激烈社會變動,貴族政治徹底崩潰,到了宋朝時,新的的官僚政治體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時,相權雖然受到了牽制,但仍然“事無不統”,擁有行政、軍事和經濟權,這樣一來,容易動搖或威脅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時,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分割相權。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增設了中書門下這個部門,其長官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這樣一來,相權就被分得很散;
在軍事權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劃了“杯酒釋兵權”的喜劇,用高官厚祿作為交換條件,讓石守信等將領交出兵權;另外,設置了樞密院,剝奪了宰相的軍事權。宰相的政事堂和樞密使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財權由“三司”(度支、鹽度、戶部)掌握,三司號稱計相,意思是主管財政的宰相。
這樣我們就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宋朝時進一步削弱相權,形成了君主獨裁體制。政事堂管政治,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三權分離,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過皇帝,這就意味著皇權這次在與相權的博弈中,又取得了勝利。
從課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納了高鳴的建議,在中央實行一省制。根據材料可以總結出:
原因:這跟元朝的統治疆域十分遼闊有關,統治地區一廣,自然政務也就繁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對國土的管轄,因此縮減三省為一省,保留了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了中書省。
那么,元朝的一省制加強了皇權嗎?
(學生答):沒有。通過一省制,相權得到加強,皇權和相權的這次博弈中,相權取得了勝利。
在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宰相權力最大?
(學生答):元朝
影響:到了中后期,相權過重,不時卷入統治內部的斗爭,甚至左右皇位的繼承,引起政局動蕩。
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學生答):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