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一)教學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二)教學難點
1.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2.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三)知識結構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明初沿襲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
1.背景
①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導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
②明初在中央設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
③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宰相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1376年,明太祖廢除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的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三司分別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
2.過程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許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來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易錯點】中國歷史上延續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易錯點】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使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易錯點】我國古代的丞相制度確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是在:秦朝(秦始皇——贏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題:我國古代丞相一職的設立和廢除體現了( b )
a.國家統一的需要 b。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 c。權力相互制約的需要 d。政令統一的需要
二.內閣的出現
1.原因:丞相廢除后,皇帝政務繁多,難以應付。
2.過程
①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但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③后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圧眾臣。
④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易錯點】我國古代的內閣制度正式確立于:明成祖時期。
3.評價: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問題】票擬權:系指對中央、地方各衙門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內閣根據有關法規和典章律例代擬初步處理意見,以備皇帝裁決時參考。
【易錯點】明朝中央制度的創新主要表現為:廢丞相和設內閣。
三.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
②軍國機要,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它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親政后,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學士入值。
翰林學士實際上是參與機要事務,替皇帝起草諭旨。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
2.設立
①時間:雍正帝時。
②原因:辦理西北軍務。
③職權: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傳達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