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1.王位世襲制
(1)背景: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
(2)建立:禹死啟繼,王位世襲制取代了原始社會后期的禪讓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
(3)特點: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
(1)王權:夏商的最高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的方式決定,王權具有了神秘色彩。
(2)中央制度:商朝中央設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務。
(3)地方制度:地方封侯、伯,他們作為臣服于商朝的方國首領,定期向商王納貢,并奉命征伐。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是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二是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相對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三是承前啟后。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說明商朝繼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變化,周朝又繼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調整。
題1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從根本上講是( )
a.社會歷史的倒退 b.禪讓制腐朽的結果
c.奴隸主維護其統治的需要 d.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答案 d
解析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增多,逐漸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人類社會開始向奴隸社會過渡。而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重要標志。故正確答案為d項。
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主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推廣:武王死后,周公旦繼續推行分封制度,擴展周的統治范圍。
4.內容
(1)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2)義務:被封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3)權利:受封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
5.影響
(1)在分封制下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3)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6.瓦解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2)瓦解:諸侯國勢力日益強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及破壞的原因
(1)特點:一是分封對象的多方面。主要有同姓王室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先代帝王后裔和邊遠氏族部落首領等。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三是“土地和人民”與“義務”是周天子同諸侯之間關系的關鍵。具體說,就是周天子把一定土地和人民有條件地封授予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盡義務。四是層層封授。諸侯可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對士進行再分封。
(2)原因:分封制破壞的根源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領地內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掌握了封疆內的用人、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使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壯大。隨著諸侯與周王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轉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是必然的結果。 題2 《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可見同姓親族是西周分封的主體。這些同姓親族受封時,周王會給予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