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的理解。結合從秦朝建立這一制度到清朝這一制度發展到頂峰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四個選項都是正確的。
【問題】宰相,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宰相是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同時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也伴隨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在歷史上,皇帝為什么經常設立新的機構分割或取代宰相的職權呢?
提示: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非常容易專權。用不易威脅皇權的機構去制約宰相,是皇帝鞏固其絕對專制地位的有效手段。
1.宰相位高權重,對皇權有很大的制約作用,而新增機構地位需要一個穩定的過程,可以減少對其長官盜權竊柄的顧慮。
2.新設機構便于皇帝作用寵幸的近臣,有利于皇帝旨意的貫徹。
3.新增的官員影響力較小,便于隨時更換,以保持皇權不受威脅。
【問題】封建國家權力運行規律:皇帝從資歷較淺、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從中選拔一些人來承擔政務,逐漸演變成正式輔助機構,當這些輔助機構和官員的權力較重時,皇帝又從更新寵的近侍或仆從中另選一些人來承擔政務,有意架空原有的輔助機構,剝奪其實權,最終使皇帝的權力加強。
【問題】中國古代宰相制度興廢的主要歷程及認識
1.發展歷程
①秦統一全國后,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幫助皇帝處理繁雜的事務,由此形成一套完事的宰相制度。
②漢代因襲秦朝官制,漢武帝時起用布衣為相,同時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來解決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東漢光武帝進一步擴大“中朝”尚書臺的權力,宰相權也由決策、行政、司法三權于一身演化為執行機構。
③隋唐時確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④北宋時期以中書主政,樞密掌軍,三司理財,進一步分割相權,抬高君權,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⑤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策,宰相制度遂廢。
2.認識:縱觀我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相權和皇權一直處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權危及皇權,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權被削弱;宦官、奴仆卻成了宰相。君主為加強權力,千方百計地削弱相權,從而導致宰相制度不斷演變。
【易錯點】宰相制度的廢除避免了宰相專權亂政的可能,有利于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但是,廢除丞相后,政令的可行與否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個人喜好,增加了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同時,機制上的用人制度被打亂,文化素質低下但倚受皇帝親信的太監參與國家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大大降低,同時增加了政局與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問題】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制度強化的措施、特點及其根本決定因素
1.強化
①明朝廢丞相,設內閣,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②雍正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
2.特點
①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
a.明朝建立后不久,廢除中書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為了加強對官吏和人民的監督和鎮壓,明朝還設立了廠衛特務機構。明代除將中央之權集中于皇帝手中之外,又將地方之權集中于中央,廢行省,設三司,使三司之間互不統轄,直接歸中央管轄。
b.清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決定了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基本特點是盡力保證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雍正時期增設軍機處,作為全國最高的軍政決策機構。軍機處直接聽命于皇帝,皇權再次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