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核心知識分析
本單元的核心知識主要反映在兩個主題“民主共和”與“和平統一”,這是中國歷史和現實需要的必然選擇。
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是憑借公共權力,和平地管理沖突,建立秩序,并實現平等、自由、人民主權等價值理念的方式和過程。為達到讓社會愿意參與政治的公民,能通過一個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機制,定期參與重大決策的,以選出或更換政府的公職人員這個既定的目標,而必須運用一種受到約束,而且是采用和平解決問題的權力,而這種約束來自成文的法律文件憲法或不成文的習俗這樣的一個共識。
現代中國民主建設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斷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內容,是現代中國實現國家管理的三大支柱。通過縱向梳理,展現了新中國以來民主政治建設的起步、曲折發展并逐步趨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
“和平統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國兩制”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指導思想。
二、重點問題分析
1、為什么說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中國向何處去,當時有四種選擇:
①帝國主義要千方百計變中國為殖民地。這是中國人民所不允許的,中國人民的抗爭避免了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命運。
②維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這是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所走的道路,中國人民也是不會答應的,中國人民的抗爭努力改變了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運。
③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這是近代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曾經選擇的道路,他們設計了一個個救國方案,進行了一次次英勇斗爭,先后都失敗了。這是因為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的力量過于強大,由于農民和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中國沒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是中國近百年歷史證明了的。
④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經驗,為中國指明了社會主義道路。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各種反動派千方百計地阻撓、破壞,都未能阻止中國人民走這條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是對近代中國人民抗爭、探索所作的結論,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正確選擇。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它與西方三權分立制度有何區別?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長期斗爭實踐中,就對人民政權的形式進行了積極的探
索。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協會和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蘇
維埃代表大會,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參議會和三三制政權的建立,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等,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政權組織形式的創造性探索。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書中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理論,即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共同綱領"當中,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