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8)大力開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
8、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1)我國還沒有根本擺脫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態,更不具備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當前,我國生產力還不發達,人民生活也不富裕,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還比較低,文盲,半文盲占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2)封建意識殘余和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長期存在。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影響多,民主法制少。
(3)認清在我國具體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規律,要有一個過程。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對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客觀發展過程的認識,對于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形式、制度、措施、辦法的選擇,對于民主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觀察和處理,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有依靠反復實踐,勇敢探索和長期的經驗積累。
9、"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有哪些主要內涵和重大意義。
"一個國家"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堅決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等分裂國土的圖謀。"兩種制度"是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港,澳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維護臺,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
"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意義: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1)有利于實現祖國的統一;
(2)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有利于香港,澳門,中國臺灣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
總之,"一國兩制"是和平統一祖國的基本方針,它順應歷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教學建議:
“民主政治建設”部分,建議實行專題內教材內容的再整合,即將第1課和第2課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分三個階段、各有側重進行教學。
(1)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初建時期。第1課第一子目“人民政協召開和新中國的誕生”,可引導學生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及其發展,分析新政協的代表組成,及按照《共同綱領》建立的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突出“人民政協的召開和新中國的誕生為民主政治的建立發展創造了條件”觀點。第二子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第三子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第四子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則共同構成了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建議首先從歷史淵源、建立發展過程、主要內容及意義等方面對每一制度做個體處理,然后在整體上引導學生從分析國情及與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差異性入手,來把握民主政治建設的中國特色。
(2) 第二階段:從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現代中國民主政治曲折發展時期。在處理第2課第一子目“‘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時,建議利用課本提供的劉少奇在文革時期遭批斗的的材料,引導學生得出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對“文革后加強法制建設的背景”的認識,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