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之三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七、飲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五牲】五種動物,:一種指牛、羊、豬、犬、雞;
【六畜】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羹】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肉汁,供食飲;另一種是肉羹,制成五味調和的濃肉湯,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膾炙】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