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學案(人民版高一歷史必修一)
1、黃海海戰: 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發生于1894年9月
●海戰的爆發:日軍蓄謀已久,清軍倉促應戰
●海戰經過:由學生自己閱讀后,形成感性認識。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甲午海戰》的片段,讓學生充分體驗中國軍民的大無畏精神,重點應讓學生掌握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葉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跡。
●結果:日艦隊率先逃離戰場。引導學生分析書上的圖表,說明中日雙方海軍戰斗實力是敵強我弱,但北洋水師同仇敵愾,雖傷亡慘重,但艦船損失程度大體相當,北洋水師主力尚存。而李鴻章有意夸大戰敗程度,命北洋水師避入威海衛軍港,使日軍取得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最后海陸兩路夾攻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可以設問全軍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中國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背景:1895年,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被迫割讓中國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經過:參加中國臺灣保衛戰的力量主要有兩支:一支以丘逢甲、徐驤為首的義軍;另一支是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過程可以由學生自己結合書上的地圖去理解,最后由于敵我力量的懸殊,加上清政府的腐敗,中國臺灣全部淪陷。
●意義:堅持斗爭了五個月,殲滅了三萬多名日軍,中國臺灣軍民為保衛祖國神圣領土完整,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四、義和團反帝運動(設問:為什么會興起?)
1、 義和團反帝運動興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客觀原因:戊戌變法失敗后,國事垂危,中國人民無法指望清政府承擔反帝重任,只能挺身而出。
●直接原因:山東人民的反洋教斗爭。最終由山東冠縣起義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2、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和表現
●義和團運動中心轉移和發展的原因:
運動中心轉移原因 :山東巡撫袁世凱的血腥鎮壓
發展原因:義和團英勇抵抗清政府;清政府對義和團 被迫采取“撫而用之”的政策
● 義和團發展表現:
義和團戰士紛紛涌進北京、天津地區,尤其是清政府對外宣戰, 標志著義和團運動到達了頂峰
3、義和團運動的失敗(此處可設問:如此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失敗呢?)
●主要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主觀原因:“扶清滅洋”口號中的“扶清”使義和團喪失了應有的警惕
●根本原因:義和團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這里可以稍加拓展)
4、義和團運動的意義:
☆義和團運動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義和團戰士不畏強暴,英勇斗爭,陰止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的實現
☆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臺。
最后,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得出基本的認識:中國軍民抗御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是列強沒能將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課后思考: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評價義和團“扶清滅洋”這個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