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1.(1)①大宗 ②天下共主 (2)①王
2.趙 楚 燕
二、2.(1)①嬴政 ②皇權 皇位繼承制 (2)①皇帝 監察 軍務 ②皇家 (3)郡 縣 鄉 里
3.(1)貴族分封制 (2)王朝制度 (3)地方 (4)社會
對點訓練
1.b [由材料表述可判斷,此時有些諸侯國力量強大,原周王壟斷的分封權力受到削弱,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b [注意題目的要求是“最主要原因”,四個選項均是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是綜合實力的強大。]
3.d
4.b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僅次于丞相,負責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5.a [題干中的那位大臣認為商(殷)周統治時間長,是因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緣故。因此他實際是向皇帝進言:實行分封制,反對郡縣制。]
6.b [本題可用排除法。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在夏朝,排除a項;“內外服制代替封國制”“地方分權制代替中央集權制”表述本身有誤,排除c、d兩項。]
7.c [根據“維護天下一統”這一條件,可知這一制度主要是針對加強地方的控制而言的,故選c。]
8.d [本題中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確定①正確,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裝束、動作,可確定②④正確,③與本題無關,應排除。]
9.a [秦朝建立后,依“賢”和“能”在全國選拔中央和地方官吏,各級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徹底否定了商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
10.a [運用文明史觀分析歷史問題是近幾年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之一,故平常訓練時應有所涉及。本題引文材料強調秦始皇廢除了依靠血緣關系的世卿世祿制,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a更符合題意要求。]
綜合運用
11.(1)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
(2)特點:一切軍政大權由皇帝獨攬;皇位世襲,權力不可轉移;皇權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基本結構是:三公九卿制。
組織特點:中央主要官制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大權集中在皇帝之手。三公九卿實行朝議制度,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12.(1)過失:濫用民力,嚴刑酷法。觀點:實行郡縣制是正確的,秦朝的過失不在于郡縣制。
(2)相同點: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不同點:柳宗元肯定了郡縣制,但沒有指出造成秦朝滅亡的原因在于皇權專制;顧炎武指出郡縣制的弊端是皇權過于專制。
教材問題解答
解析與探究
1.主張實行分封制的王綰的主要理由是:在距關中遙遠的燕、齊、楚等地實行分封制,有利于拱衛王室;治理國家如不遵循古代的傳統,就不能成功。主張實行郡縣制的李斯認為:周朝實行分封制,造成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連周天子也無法控制;秦朝統一全國,推行郡縣制,便于統治;治國之道要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因循守舊;分封制是天下大亂的禍根。
2.采納了李斯的主張。實行郡縣制,適應了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需要。
3.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但是,在分封制下,諸侯掌握了封疆內的用人、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使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壯大,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郡縣制的推行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歷史作用。郡、縣屬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聽命于中央,地方上沒有特權,缺少獨立性,防止了地方割據。其弊端在于便利了最高統治者的專權暴政,壓抑了地方的自主性,難免人浮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