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1)、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明治維新后不久,日本就制定了征服中國臺灣、滅亡朝鮮、既而吞并中國的“大陸政策”。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東方”會議,向裕仁天皇提出秘密的“田中奏折”將下一步侵略目標定向中國東北。請大家看課本14頁的材料,回答兩個問題:一、日本分別于何時征服中國臺灣(1895年)吞并朝鮮(19xx年),二、日本為什么把下一步侵略目標指向中國東北而不是其他地區?(東北地區戰略位置重要,控制東北就可以控制遠東,東北地區有豐富的煤、鐵、森林資源,控制了東北可以使之成為日本的原料基地)。
(2)、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除了是貫徹既定的侵略政策外,也是由當時日本的國內政治經濟環境所決定的。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兩年后,危機波及日本,促使日本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利用侵略中國東北的對外戰爭來擺脫國內的經濟政治危機,緩和國內矛盾。
(3)、有利條件: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還利用了當時有利的外部條件。一方面,國際上,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各國忙于應付經濟大危機,無暇東顧,另一方面,中國內部蔣介石政府正集中兵力“圍剿”紅軍,無心北顧,這都給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以可乘之機。
2、“九•一八”事變:
(1)、經過:正是在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于1931年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軌道,反而誣陷中國軍隊破壞,要求進入沈陽城檢查,遭東北軍拒絕。日本遂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此即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從此,九一八成為中國人民的恥辱日。
(2)、結果:“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蔣介石政府執行了反動的不抵抗政策,強令東北軍將士放棄抵抗,撤出關外。張學良及20萬東北軍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不戰而退,將東北大好河山拱手讓于日本帝國主義,那么蔣介石為什么要執行不抵抗政策呢?請大家結合課本19頁的材料題思考。
首先,蔣介石認為抗戰必敗,所以放棄抵抗;其次,蔣介石寄希望于國聯調查,國聯雖然派出“李頓調查團”進行調查,但國聯對中日沖突的態度是力圖通過“國際合作”使東北成為帝國主義各國的殖民地,這使蔣介石想依靠國聯公理裁決,迫使日本從東北撤兵成為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權,這就決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場,他寧可犧牲中華民族的利益,以求鞏固自己的統治,另外,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在江浙一帶,東北對他來說并非是至關重要的地區,因此蔣介石能夠放棄之。
九一八事變爆發的第二年,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建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出任滿洲國“執政”,但“滿洲國”的整個政權由日本掌握,溥儀實際上是一個傀儡。至此,東北三省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萬東北人民在日軍鐵蹄下國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3)、影響:首先,從國內角度來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把中國變成日本獨占殖民地的嚴重步驟,從此,中日民族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上升,但此時尚未完全成為主要矛盾。其次,從國際角度看,九一八事變也開始打破了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均勢”,華盛頓體系出現很大的裂痕,加深了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與日本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