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1、背景
(1)、九一八事變后,國難日益深重,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2)、中國共產黨的大力號召:中共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立即發表宣言,提出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帝國主義,共產黨的抗日宣言鼓舞著全國人民的斗爭勇氣,與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強烈對照。
2、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抗日斗爭首先在東北掀起。東北的抗日斗爭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九一八事變到1933年夏,主要是抗日義勇軍的斗爭,請大家注意,抗日義勇軍的斗爭有什么特點(自發組織,無統一領導),在抗日義勇軍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馬占山和他組織的“黑龍江省民眾抗日救國義勇軍”。馬占山是黑龍江省政府主席,他在九一八事變后,抵制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嫩江橋阻擊日軍,打響了東北抗日武裝斗爭的第一槍。但由于抗日義勇軍成分復雜,又無統一領導,加上日軍的強大,到1933年夏,抗日義勇軍先后失敗。1932年2月,馬占山曾一度降敵,4月又宣布反正,最后在日軍重兵圍剿之下失敗,被迫退出東北。此后東北地區的抗日運動進入第二個階段,領導的重擔落到共產黨人身上。1932年開始,中共就派出大批優秀干部奔赴東北,建立了幾個抗日根據地。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后來又編成三路軍,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主要領導人。這里著重介紹楊靖宇。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來到東北,曾多次被捕,1933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變兩周年之際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他任師長兼政委,楊靖宇作戰英勇,戰術多變,多次打擊敵人,他的名字令敵人聞風喪膽。1940年2月23日,在與敵人的戰斗中,楊靖宇中彈犧牲,敵人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又剖開他的肚子,發現胃禮貌盡是樹皮、草根。楊靖宇雖然倒下了,但東北人民的抗日大旗沒有倒下,東北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長達xx年的英勇抗戰,直至最后的勝利。
3、愛國民主人士的抗日斗爭:
除了東北淪陷區人民進行抗日斗爭外,全國人民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斗爭,蔣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廣大愛國民主人士的不滿,1932年底以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為首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營救政治犯、組織抗日運動,遭到蔣介石的記恨,楊杏佛被暗殺,蔡元培等人也被列入黑名單。
4、國民黨內愛國將領的抗日斗爭。
蔣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也引起了國民黨內愛國力量的不滿,九一八事變后,馮玉祥多次譴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宣傳抗日。1933年,日本大舉進攻長城以內熱河察哈爾等省。1933年春,馮玉祥與共產黨員吉鴻昌合作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但在蔣介石的威逼下,并勾結日偽軍夾擊,馮玉祥被迫取消同盟軍,吉鴻昌把本部軍隊改為抗日討賊軍,繼續抗日,但在日偽蔣三方圍攻下歸于失敗,吉鴻昌也英勇就義。在福建,十九路軍愛國將領蔡挺鍇聯合國民黨內反蔣勢力李濟深等于1933年11月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蔣抗日。但在蔣介石和日軍夾擊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堅持了不到兩個月,最后失敗了,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