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朝晚期文化(二)
2.采用閱讀法與談話法,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歸納“詩界革命”、“譴責小說”與“史學革命”的特點及其實質。
3.指導學生按時間紀事理清“京劇的形成”的發展線索。
五、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使學生準確掌握:“史學革命”,梁啟超的代表作及其新史學觀點,甲骨文的發現;鴉片戰爭期間的愛國詩人;“詩界革命”,黃遵憲及其代表作;京劇的形成;上海畫派和嶺南畫派及其代表人物。培養學生運用列表方法,整理零散知識點,便于準確完整地識記、強化識記效果。培養學生從歷史文獻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探究歷史實質的能力。在完成知識與能力教學的要求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愛國主義是清朝晚期文化發展的主旋律,認識文化與社會的關系,了解國情。
(二)整體感知
在“西學熱”的過程中,清朝晚期的史學文學、藝術也呈現出新舊交替的時代特征和中西方文化的撞擊。教材主要從史學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發現、文學的社會性、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藝術的進步等方面闡述取得的成果。這些成就必然影響著社會上的人們,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變化產生著深遠影響。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新史學和考古的成就”一目,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出示《清朝晚期史學成就簡表》由學生填充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講清三個問題:第一,“史學革命”發生的原因。從內外兩方面分析。它的外因是西方資產階級史學傳人中國,沖擊著中國的傳統史學。內因是“衛種族,長國威”的呼聲日益高漲,同救國任務聯系在一起。因此,改造舊史學,建立新史學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第二,梁啟超及其新史學觀點。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學,進行“史學革命”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有《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兩篇論文。梁啟超新史觀主要是:對封建史學進行有力批判,提出中國舊史學之四弊;主張歷史要研究和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把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引進歷史研究,指出歷史不是一亂一治的簡單更替,而是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展。第三,甲骨文的發現,是考古學的重大成就,要講明甲骨文發現的地點、過程和意義。
“‘詩界革命’和‘譴責小說”’一目,教師可從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新成就的高度引導學生去認識。具體做法可以考慮先給學生提供分析、認識問題的尺度,主要有:一是是否反映出時代特征和社會重大矛盾;二是在以前文學成就基礎上,是否有新的發展和開拓。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教師在歸納本目的內容時,要講清楚三個問題:第一,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魏源、張維屏等一批愛國詩人,用詩歌譴責英國的侵略,抨擊清政府的腐敗,贊頌中國人民的抗爭。第二,“詩界革命”與黃遵憲的詩。要講清楚詩界革命的背景、口號的提出、主要內容。黃遵憲詩歌創作是詩界革命時期成就最大的。黃遵憲的詩被稱作“史詩”,揭示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矛盾,表達了反帝愛國的激情。第三,清末小說繁榮原因及譴責小說。可以要求學生課外閱讀譴責小說的代表作一至二部,以增進學生了解譴責小說揭露、譴責封建勢力的腐敗,抨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思想特色。在學習本目過程中,由學生填充好《清朝晚期文學成就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