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生命歷程
問題2:為什么說與種族有關?要確認與種族有關還需要調查哪些數據?
“因為黃種人患病率偏高,調查東南亞一帶的黃種人的鼻咽癌發病率,還可以調查移民到了美國、英國的華僑與當地人的鼻咽癌發病率的比較”,有學生回答。
“很好!據《世界五大洲腫瘤發病率》一書所收集的資料描述:鼻咽癌多發于黃種人,白種人少見;國外報告鼻咽癌多數病例是華僑,美國加利福尼亞、夏威夷和新加坡的中國人的鼻咽癌發病率遠高于其他種族的居民。說明:鼻咽癌的發病率有明顯種族差異。”
教師引用上述的資料,對學生作出表揚,使學生受到很大的鼓舞,以下的討論更熱烈。
問題3:鼻咽癌發病率究竟是與性別有關還是只與生活習慣有關?
“與性別有關”“只與生活習慣有關”“都有關”,學生爭執不下,于是教師提醒大家:要用事實來說話;用實驗數據來說話,在沒有實驗數據前可先提出假設。
有學生馬上就想出了一個方法:“可以讓一些女性吸煙,然后把她們與吸煙男性進行對照,以排除性別的干擾。”
“你這個方法在理論上可行,但不知有沒有哪位女性志愿做這個實驗,請愿意做這個實驗的女同學舉手。”教師沒有馬上對這個學生的方法進行評價,而是采取現場測試。沒有一個女學生舉手,大家的沉默作了很好的回答。“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法?”教師繼續啟發道。
“直接調查吸煙的男性與不吸煙的男性,以及吸煙的女性和不吸煙的女性四組實驗數據,比較他們的鼻咽癌發病率。”
“非常好!這樣就不用‘強迫’女性吸煙了!”學生大笑。
問題4:如果要確認與氣候有關,還可以調查哪些數據?
“調查移居到北方的南方人,看他們的鼻咽癌發病率是否下降,調查移居到南方的北方人,看他們的鼻咽癌發病率是否上升。”
教師看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于是繼續讓大學討論最后一個問題:如果確實與環境污染有關,還可以調查哪些數據?
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非常滿意。
鼻咽癌發病率與講粵語是否有關,教師讓學生按以上思路去收集數據再分析。
(五)關注癌癥的治療問題
先通過課本了解現行的治療方法:手術切除、化療法、放療法,通過練習等方法引出了癌癥的其他治療方法,如中醫治療、基因治療等。關于中醫治療,教師還利用圖片舉了靈芝和冬蟲夏草的例子。
至此,師生共同解決了許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對于還沒有解決的其他問題,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網址,讓學生課后瀏覽。
最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假如我患了癌癥”。
學生通過假設談了自己的各種想法與做法。
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與做法,但還是提醒大家,癌癥并非都是絕癥。
(六)提出問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癌細胞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為了強調這一觀點,教師提出了一個課后思考題:利用癌細胞的特點在生物工程方面有什么應用?
三、結果與反思
通過本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了癌細胞的特征和危害、致癌因子以及癌癥的治療與預防;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提出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做到關愛癌癥患者、關心社會和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學習本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以一種平等、民主的態度,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習所采用內容多聯系生活實際,研究從身邊做起,從生活中挖掘出有探究價值的內容,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本內容的學習方法具有開放性,且形式多樣,有課前收集、提問、討論、思考與練習、閱讀、數據分析、演講及課后思考等。
從最后的“角色扮演”來看,有些學生對癌癥依然比較恐懼,情緒比較悲觀,說明學生對本內容還處于初步的認識階段,對癌癥以預防為主這個知識點領會得還不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