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細胞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分子與細胞”開篇沒有緒論,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家訪談,通過鄒承魯院士談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過程,滲透科學家的創新、團隊合作、鍥而不舍的精神,以及為國爭光、為人類作貢獻的志向。以“科學家訪談”代序是對傳統教科書緒論的突破,見人、見事又見精神;有知識、有過程又有殷切的囑托。它對新教材必修1、2、3以及選修課的學習甚至學生的終身學習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豈能不重視?如何上好這一節課呢?
一、學習課程標準和新教材,領悟相關理念
問題是教學活動的開端,教學的首要任務并不在于直接給學生傳授現成的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一切教學活動自始至終都應圍繞問題展開。教學的最終結果不應該是用所傳授的知識完全消滅問題,而應當是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出更多、更廣的問題。這些新問題出現的意義不僅在于使教學活動無止境地進行下去,而在于最終把學生引上創造之路。
素質教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教育。它的真正貢獻除了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精神。
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并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階段特別強調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以及初步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二、封面目錄導入,初建系統論,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
必修1“分子與細胞”封面是“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和“分子與細胞” 字樣,學生未打開課本前,先讓學生猜猜該圖是什么,引導學生到教材中找答案,簡單介紹生物膜的化學組成,如均有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為“科學家訪談”“細胞膜──系統的邊界”和必修1“分子與細胞”等的學習埋下伏筆。打開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目錄,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圖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學生,教師靈活應用,適當點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
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目錄分析和使用
由目錄附圖引發的思考:
1.(看圖:高倍顯微鏡下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植物葉片是綠色的,是因為細胞中有什么?
2.(看圖:蛋白質結構)血液是紅色的,是因為血液的紅細胞中有一種什么蛋白質?
3.(看圖: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4.(看圖: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動物)細胞的最外面是什么?
5.(看圖:葉綠體立體結構示意圖)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場所在哪里?
6.(看圖: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體內的細胞有壽命嗎,細胞如果死亡了,如何產生新的細胞來補充?
通過封面、目錄的粗略學習,使學生對必修1“分子與細胞”有個大概的了解,初步建立系統論的思想,初步感知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為全書乃至整個必修、選修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引導學生體會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激起深深的思考
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中,最吸引學生的是“辦老實事,說老實話,做老實人”“鄒承魯院士親筆簽名”“1966年人民日報對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報道”“結晶牛胰島素圖片”和“鄒承魯院士神采奕奕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