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細胞
鄒承魯院士的一席談中,內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見人、見事、見精神,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大科學家鍥而不舍、大膽創新的精神,也感受到大科學家殷切的囑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吸引更多的生物科技后備力量。一席談中本人認為最核心的內容還是“辦老實事,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若啟發得當,對未步入社會的中學生來說影響是深遠的,教師應該用最重的語言來啟發。“辦老實事,說老實話,做老實人”的精神應該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既傳授知識,又教學生做人。
四、利用新聞信息,引入更多更廣的思考
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及環境意識的一代新人。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應注重與實際的研究應用結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學生的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界限。新聞,無疑是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最佳的橋梁,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本節課可以滲透以下幾個來自報紙的新聞事例:
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新聞中的生物學問題時,應注意從生物學的角度,同時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教師不僅是生物學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信息的鑒別者、育人的教育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這個成功,我們需要長期用心去準備,希望能與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