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
3.從上述可以看出,生物的變異有這樣兩種類型: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我們知道生物的表現型與基因型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像玉米這樣,子粒大而飽滿是由于水、肥和光充足引起的(也即由外界環境條件引起),這種變異是不可遺傳的。而太空椒遨游過太空,宇宙輻射改變了其遺傳物質,因而改變了其性狀,這個變異性狀是可遺傳的。
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變異的主要類型。它的來源主要由三個方面: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4.組織學生觀看關于正常紅細胞的基因突變形成鐮刀型細胞貧血征的錄像。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產生過程及導致生物變異的過程。
觀看錄像的同時指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正常紅細胞是什么形狀?有什么功能?
答:圓餅狀,運輸氧的功能。
(2)鐮刀型細胞貧血癥(hbs)的紅細胞呈鐮刀狀,對功能的完成有沒有影響?
答:有。運氧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貧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5.投影鐮刀型細胞貧血癥(hbs)病因的圖解,師生共同探求正常紅細胞變成鐮刀型紅細胞的原因。
控制血紅蛋白質的dna,上一個堿基對發生改變,導致該基因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了改變,導致基因結構改變。因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因此基因結構改變最終導致控制血紅蛋白的性狀發生改變,紅細胞也就由圓餅狀變為鐮刀狀。
6.組織學生討論,引起基因結構改變的原因除堿基對的替換外,還有哪些原因?(從dna片斷考慮)
指導學生寫一dna片斷,分析說明當dna中堿基對增加或減少時,也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影響到性狀的表現。也就是說,dna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均會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即基因中脫氧核苷酸順序發生了改變,因而遺傳信息也隨之改變,通過轉錄、翻譯形成的蛋白質也就發生了改變,性狀自然會發生改變。可見,基因結構的改變會使生物發生變異。也即基因突變造成生物的變異。
7.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基因突變的概念。指出基因突變是染色的某一位點上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因而會產生一些新性狀。這些新性狀是生物從未有過的性狀,因此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這就是基因突變的意義所在。
8.放映“基因突變”的投影片(一):
玉米高莖→矮莖、普通羊→短腿羊、正常人→白化病、果蠅長翅→殘翅、家鴿羽毛白色→灰紅色、正常棉花→短果枝。
放映“植物個體發育過程”的投影片(二);
放映“小鼠毛色變化與基因突變關系”的投影片(三)。
組織學生邊看投影片邊討論總結基因突變的特點。
投影片(一)說明植物、動物、人都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也即基因突變是普遍存在的。這種突變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叫自然突變,在人為條件下誘發產生的叫誘發突變。
投影片(二)說明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和生物體的任何細胞。而且突變發生越早,表現部位越多;反之則相反。再有一條是只有生殖細胞的突變才會遺傳給后代。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p49的內容,得以結論:
(1)基因突變率很低,且不同生物的基因突變率、同一種生物不同的基因突變率均不同。
(2)基因突變絕大多數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數有利。這些涉及到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問題。在此給學生可留一伏筆,為《生物與環境》一章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