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調節(精選16篇)
神經調節 篇1
高中生物第一冊(必修)學案
第25課時 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神經調節
知識精華
1.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與應激性的區別)
⑴種類: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⑵結構基礎——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2.神經調節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
⑴結構:細胞體,突起(+髓鞘→神經纖維→神經)
⑵功能:
①產生興奮
②傳導興奮:基本形式——神經沖動
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刺激→膜電位變化→局部電流→未刺激部位膜電位變化→局部電流
特點:雙向傳導
細胞間的傳遞:興奮→一個神經元的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下一個神經元)→興奮或抑制
特點:單向傳遞
題例領悟
例1 如果支配某一肢體的傳入神經及中樞完整,而傳出神經受損,那么該肢體( )
a.能運動,針刺有感覺 b.不能運動,針刺有感覺
c.能運動,針刺無感覺 d.不能運動,針刺無感覺
解析:完成一個反射必須有一個完整的反射弧。傳出神經受損、其他正常,則表現出傳出神經所支配的肌肉不能運動,但感覺仍然存在。答案:b。
例2 下圖為反射弧示意簡圖,興奮在反射弧中按單一方向傳導,這是因為( )
a.在②中興奮傳導是單一方向的
b.在③中興奮傳導是單一方向的
c.在④中興奮傳導是單一方向的
d.以上說法都對
解析:組成一個反射弧的神經元主要有三類: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三者之間通過突觸相聯系。突觸的結構由軸突與細胞體、樹突接觸,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組成。興奮只能由前膜向后膜傳導,即突觸決定了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導的單向性。本題考查興奮在神經纖維(雙向)和在神經元之間(單向)的傳導情況。答案:b。
自我評價
一、 選擇題:
1.下列反應屬于條件反射的是 ( )
a.見到話梅就分泌唾液 b.手一碰到火就縮回來
c.嬰兒一出生就會吮奶 d.人遇見強光就會閉眼
2.當一個人的脊髓從胸部折斷,針刺大腿,該傷者 ( )
a.產生縮腿反射并感到疼痛 b.產生縮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產生縮腿反射能感到疼痛 d.不產生縮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3.下圖是在一條離體神經纖維的中段施加電刺激,使其興奮。圖表示刺激時的膜內外電位變化和所產生的神經沖動傳導方向(橫向箭頭表示傳導方向)。其中正確的是 ( )
4.已知突觸前神經元釋放的某種遞質可使突觸后神經元興奮,當完成一次興奮傳遞后,該種遞質立即被分解。某種藥物可以阻止該種遞質的分解,這種藥物的即時效應是 ( )
a.突觸前神經元持續性興奮 b.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興奮
c.突觸前神經元持續性抑制 d.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抑制
二、 簡答題:
5.下圖為脊髓反射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⑴對反射弧結構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①代表傳出神經 b.③代表神經中樞的突觸
c.m代表效應器 d.s代表感受器
⑵在反射弧中,決定神經沖動單向傳導的原因是( )
a.沖動在s中單向傳導 b.沖動在②中單向傳導
c.沖動在③中單向傳導 d.沖動在①中單向傳導
⑶假設m是一塊肌肉,現切斷a處,分別用閾值以上的電流刺激ⅱ、ⅲ兩處,則發生的情況是:刺激ⅱ處,肌肉 ;刺激ⅲ處,肌肉 。
自我評價答案:
一、 選擇題:
1. a 2.b 3.c 4.b
二、 簡答題:
5.⑴a ⑵c ⑶收縮 無反應
神經調節 篇2
今天早上的教學任務是“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課,為了課上的活動能更好進行,課前我對學生的課桌重新布置了一番。第三節上課鈴一響,我和往常一樣,精神飽滿地走入教室。
受到課前一件事的啟發:某位學生帶了個酷似口香糖的小玩意來到班級,在這玩意上有靜電,用以惡作劇。我以此為例,請一位遭到惡作劇的學生來講述當時他的動作,并指出此學生縮回手的反應為“縮手反射”。接著請了一位學生上臺示范“膝跳反射”的過程,由此引出反射的概念并根據掛圖介紹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此時發現學生的表情比較茫然,顯然難以理解反射的整個過程。我接著出示了“膝跳反射”的模型,通過模型讓學生了解了膝跳反射的整個過程,再請剛才示范的學生講述發生“膝跳反射”時他體內的發生的事情,在我在引導下他最終較為完整的講述了解了一遍。
提問:反射對人體的意義是什么?提示學生根據課前惡作劇的例子思考。由些說明一個反射所需時間很短。
接著安排學生完成活動: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時間。先介紹活動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強調兩點注意事項:(1)請參加學生閉上眼睛,避免分心;(2)注意力要集中,但也不要過于敏感。請20個學生(10個男學生10個女學生)在課前安排好的位置上圍成圓圈完成活動,測試次數共10次。根據測試結果請學生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完成一次“握手——握手”反射活動中,體內發生了哪些事件?
(2)比較10次的測試數據,有怎樣的規律?影響反射完成時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如果測試人數再增加或減少數10人,測試數據方面會有什么變化?
(4)即使是訓練有素的足球守門員,面對射來的點球也常常撲空。對此作出解釋。
根據討論結果,我作出了結論:完成一個反射所用時間很短,因些人體能夠比較及時、迅速、準確地實現調節的過程。最后總結: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此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并大多數能理解反射的過程,教學效果不錯。此節內容較為抽象,如能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多舉幾個例子,效果應會更好些。
神經調節 篇3
人大附中 李文莉
教學目標:
1、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4、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5、了解復雜反射建立的過程。
重點和難點:
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本節的重點;反射弧的結構,如何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是難點。
課前準備:
1、制作“望梅止渴”的電腦課件;
2、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復雜反射建立的圖片資料。
3、準備一個紙盒及一些牙簽。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言:活動引起學生的思考。
配合老師完成活動:一名學生把手伸進紙盒后,馬上大叫一聲,把手縮回來。
思考:你認為這個活動主要在什么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
以活動開頭,引起學生的興趣。
完成膝跳反射實驗,總結反射的定義。
兩個同學一組,完成膝跳反射的實驗。
思考:你能歸納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過什么系統發生的反應,反應有什么特征。
組織學生完成膝跳反射的實驗,以問題引導學生在回答思考題的同時總結出反射的定義。
反射的類型: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思考膝跳反射中小腿前伸是不是有意識的行為?
列舉生活中簡單反射的事例,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的不同。
膝跳反射受大腦的控制嗎?
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思考本堂課開頭的活動中參與活動的同學是不是感覺到疼了才把手縮回來的。
閱讀教材中反射弧示意圖,歸納出反射的組成。
嘗試說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分析活動中的現象,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進而歸納出反射的組成。
分析一種動物復雜反射的建立,了解復雜反射的建立過程。
分析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的建立過程: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單一的鈴聲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鈴聲與食物反復多次結合后,只聽鈴聲不喂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認識:復雜反射是不相關的刺激與簡單反射多次結合后才建立起來的。
電腦展示: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建立的過程。
對某些語言刺激,能形成復雜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
嘗試分析“望梅止渴”建立的過程。
電腦展示:望梅止渴。
完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
設計方案、改進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
鼓勵和表揚有創意的設計和可操作的實驗方案。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拿出一個紙盒子)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做個試驗,哪位同學想到講臺配合我完成這個試驗?
學生:(踴躍舉手,其中一名學生到講臺)把手伸進紙盒,大叫一聲,急忙把手抽出。
教師:(打開紙盒,紙盒上豎著幾排牙簽)這位同學反應很快,手被牙簽扎了一下,馬上縮了回來,你認為他的這個活動主要在什么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
學生:神經系統!
教師:無論簡單的還是復雜的活動,都主要靠神經系統來調節的。神經系統如何調節我們的生命活動呢?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關于反射,我們通過實驗來了解。
學生:相互配合,完成膝跳反射的實驗。
教師: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
學生:小腿迅速前伸。
教師:叩擊韌帶,小腿迅速前伸,這是膝跳反射。前面我們做的活動:手碰到牙簽后馬上縮回,這也是一種反射,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物體在眼前突然出現時會眨眼,嬰兒膀胱里尿液多了,就會立即排尿,等等。從這些事例中,你能找出引起反應的原因,通過什么系統發生的反應以及這些反應有什么特征?
學生(討論后):反射是由各種刺激引起的,通過神經系統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教師:象這樣,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就叫反射。在膝跳反射中,叩擊韌帶是刺激,小腿前伸是對刺激發生的反應。你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小腿前伸受不受大腦的控制,是不是你有意識抬起小腿?
學生:不是。膝跳反射不受大腦控制。
教師:你還能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嗎?
學生:縮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
教師:這些反射不受大腦控制,是簡單的、人生來就有的反射。就這類反射而言,只要出現刺激,正常的人體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當你們聽到上課鈴聲,都會迅速走進教室,這也是反射,這種反射是不是人生來就有的反射?
學生:這種反射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受到大腦的控制。
教師:回答的很好,聽到鈴聲走進教室,這種反射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在生活中積累的復雜的反射,這類反射往往受到大腦的控制。現在我想重復上課開頭的活動,有沒有同學上講臺來完成這個活動?
學生(沒人舉手):牙簽會把手扎疼!
教師:同學們都知道紙盒里有牙簽會扎疼手,因為怕疼所以沒人上來完成這個活動。第一位同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手被牙簽扎了下馬上縮了回來,他是不是感覺到疼才把手縮回的?
學生:意見不一致。
教師: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學生:閱讀教材中反射弧示意圖及文字說明。
教師:現在你能回答剛才的問題嗎?
學生:手感覺到疼是神經沖動傳到大腦,但是由于傳向大腦的路徑較長,在大腦作出判斷之前,手指已經縮回了。
教師:這種反射對人體有什么意義?
學生:避免人體受到更多的傷害,有保護作用。
教師: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反射是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的,反射弧由幾部分組成?
學生: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組成的。
教師:展示膝跳反射實驗的掛圖,引導學生說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人體具有許許多多的反射,也就有許許多多的反射弧。人體的反射有的是簡單的,有的是復雜的。不只人可以形成復雜的反射,動物也能形成復雜反射。(電腦展示: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的建立)。
學生:反射建立的過程: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單一的鈴聲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鈴聲與食物反復多次結合后,只聽鈴聲,不喂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教師:復雜反射是不相關的刺激與簡單反射多次結合后才建立起來的。例如動物園里的動物表演,需要反復訓練,演出才能成功。動物表演中有一項是小狗做算術題,小狗通過叫聲能表達出算術式的答案,小狗真能和我們一樣做算術題嗎?
學生:小狗并不理解數字的意思,它通過叫聲表達算術式的答案是訓練員反復訓練的結果。
教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言,對某些語言刺激能形成復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與大腦皮層中特定的神經中樞有關。“望梅止渴”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電腦展示“望梅止渴”形成過程的幻燈)
學生:設計并完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
本節課是圍繞“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及“反射的類型”展開的。如何形象、生動地使學生了解反射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之一,教師以活動開頭,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出“反射”以詞。接著以“膝跳反射”的實驗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反射。對于反射的概念,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而是分解成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回答問題同時自然歸納出反射的定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處處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關于“反射弧的組成”,與課堂開頭的活動互應,引導學生思考“手是先感覺到疼還是先縮回”這個問題,要解答它應先了解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自己總結出反射弧的組成。另外,學生通過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進一步鞏固了反射弧的組成知識。
復雜反射的建立是通過“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為例來講解的。“小狗做算術”這道思考題即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復雜反射的建立過程,又引導學生思考“動物能否理解文字、數字的含義”,進而得出結論:對于某些語言刺激,能形成復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
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是第一次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包括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到實施計劃和得出結論的全過程,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交流設計方案。
神經調節 篇4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進行認真的觀察,再由教師或學生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然后由學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導出本章課題,并且引出第一節的內容。
關于神經系統的組成,可以結合掛圖或模型,并且用列表(見本節知識結構)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神經系統的組成及組成的層次有個概括的了解。
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這部分內容,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和關鍵,要求學生達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想方設法講清楚這部分知識。這部分知識在第一章《人的身體》中已經初步講過,學生對此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可以先結合掛圖,采取談話的方式,復習和小結前面學過的知識,并且進一步闡述兩種突起的內容,然后講述它的分布。也可以讓學生邊指圖邊說明神經元的結構,或教師邊畫神經元的結構圖邊講行講述。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邊畫邊講。有關神經元功能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對刺激、興奮、沖動等概念都很生疏,而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學中一定要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參見“課外讀”和“參考資料”)。講述“興奮”時,還要注意與常用詞語興奮的含義區別開。
神經元的分布部分,既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這部分知識內容抽象,牽涉到整個神經系統的各個方面,而且名詞概念多而生疏,學生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知識基礎。因此,教學中應該運用神經系統整體的掛圖和中樞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剖面圖來講述。首先,要講清楚灰質和白質的概念,因為不論脊髓和腦的結構多么復雜,而它們都是由灰質和白質構成的。其次,要講清楚神經中樞和神經節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下表)進行綜合性小結,以理順名詞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層次。
通過上述的綜合性小結應該使學生明確:從結構上看,神經中樞和神經節都是由一些同功能的神經元細胞體形成的;但是從分布的位置看,神經中樞位于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灰質里,神經節則位于周圍神經系統的一定部位。
講述反射和反射弧時,首先要組織學生做好膝跳反射實驗,實驗后應該讓學生來回答實驗指導中的討論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列舉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見到的反射活動,最后總結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確以后,要運用反射弧模式圖和膝跳反射圖解,進一步使學生明確反射弧是指發生反射時,神經沖動傳導所途經的結構。它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同時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最后,可以用下面的圖解來總結有關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識:
通過本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明確幾個問題:①神經中樞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區別和關系;②感受器是傳入神經末梢部分,而傳入神經末梢又可以叫感覺神經末梢;③效應器是傳出(也叫運動)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體,它與感受器的組成是不一樣的;④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之所以比較簡單,是因為它只有兩個神經元參與。稍復雜一些的反射弧,如課文中的反射弧模式圖所表示的那樣,在神經中樞部分還有中間神經元(也叫聯絡神經元),把傳入和傳出神經元聯系起來。
膝跳反射實驗是比較容易做的實驗,但也要注意幾個問題:①被實驗者的一條腿一定要自然地搭在另一條腿上,并且不要觸及其他任何物體,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緊張,要很放松,否則實驗不能成功;②實驗者在叩擊膝蓋下位韌帶時,要先用手摸到骸骨的下沿找到要叩擊的部位;③實驗者叩擊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擊部位要準確;④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帶橡皮頭的小槌來叩擊,效果會更好一些。
本節的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可以講述本章的引言部分和本節的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元;第二課時完成膝跳反射實驗和講述反射和反射弧。
神經調節 篇5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進行認真的觀察,再由教師或學生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然后由學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導出本章課題,并且引出第一節的內容。
關于神經系統的組成,可以結合掛圖或模型,并且用列表(見本節知識結構)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神經系統的組成及組成的層次有個概括的了解。
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這部分內容,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和關鍵,要求學生達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想方設法講清楚這部分知識。這部分知識在第一章《人的身體》中已經初步講過,學生對此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可以先結合掛圖,采取談話的方式,復習和小結前面學過的知識,并且進一步闡述兩種突起的內容,然后講述它的分布。也可以讓學生邊指圖邊說明神經元的結構,或教師邊畫神經元的結構圖邊講行講述。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邊畫邊講。有關神經元功能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對刺激、興奮、沖動等概念都很生疏,而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學中一定要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參見“課外讀”和“參考資料”)。講述“興奮”時,還要注意與常用詞語興奮的含義區別開。
神經元的分布部分,既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這部分知識內容抽象,牽涉到整個神經系統的各個方面,而且名詞概念多而生疏,學生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知識基礎。因此,教學中應該運用神經系統整體的掛圖和中樞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剖面圖來講述。首先,要講清楚灰質和白質的概念,因為不論脊髓和腦的結構多么復雜,而它們都是由灰質和白質構成的。其次,要講清楚神經中樞和神經節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下表)進行綜合性小結,以理順名詞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層次。
通過上述的綜合性小結應該使學生明確:從結構上看,神經中樞和神經節都是由一些同功能的神經元細胞體形成的;但是從分布的位置看,神經中樞位于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灰質里,神經節則位于周圍神經系統的一定部位。
講述反射和反射弧時,首先要組織學生做好膝跳反射實驗,實驗后應該讓學生來回答實驗指導中的討論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列舉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見到的反射活動,最后總結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確以后,要運用反射弧模式圖和膝跳反射圖解,進一步使學生明確反射弧是指發生反射時,神經沖動傳導所途經的結構。它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同時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最后,可以用下面的圖解來總結有關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識:
通過本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明確幾個問題:①神經中樞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區別和關系;②感受器是傳入神經末梢部分,而傳入神經末梢又可以叫感覺神經末梢;③效應器是傳出(也叫運動)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體,它與感受器的組成是不一樣的;④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之所以比較簡單,是因為它只有兩個神經元參與。稍復雜一些的反射弧,如課文中的反射弧模式圖所表示的那樣,在神經中樞部分還有中間神經元(也叫聯絡神經元),把傳入和傳出神經元聯系起來。
膝跳反射實驗是比較容易做的實驗,但也要注意幾個問題:①被實驗者的一條腿一定要自然地搭在另一條腿上,并且不要觸及其他任何物體,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緊張,要很放松,否則實驗不能成功;②實驗者在叩擊膝蓋下位韌帶時,要先用手摸到骸骨的下沿找到要叩擊的部位;③實驗者叩擊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擊部位要準確;④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帶橡皮頭的小槌來叩擊,效果會更好一些。
本節的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可以講述本章的引言部分和本節的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元;第二課時完成膝跳反射實驗和講述反射和反射弧。
神經調節 篇6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目標①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③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④通過實驗、探究等活動,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己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等。 教學重點 ①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教學難點 ②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一課時
組織教學,復習提問
①人體神經系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②神經系統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復習舊知:①神經系統各部分的組成。
②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功能。
創設復習情境。
導言
反射
參與活動:①打手。
②抓手指。
示范活動。
講述游戲規則。
組織學生活動。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做的這兩個活動是在你們的什么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
①概念
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①一個同學到前面,讓另一同學站好,雙手背后。教師在第一個同學背后用牙簽扎他的手。
②拿出解剖針,示意第一個同學扎第二個同學的手。
實驗:膝跳反射
小組討論:反射的概念。
進行交流。
引發學生思考:神經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講:基本方式是反射。強調剛才我們做的兩個活動都是反射。
帶領學生繼續活動:
①牙簽扎手。
②拿出解剖針,示意學生到前面來重復上面的活動。
指導學生做膝跳反射。
引導學生通過這幾個活動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結反射的概念。
②種類
簡單的反射:生來就具有的。
復雜的反射: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活動:做相反的動作。
舉生活中反射的實例并分析。
解釋教師提出的問題。
交流。
小結。
參與活動。
引導學生舉例并分析。
提出問題:以上所舉實例中,哪些反射是生來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小結。
帶領學生做一個復雜的反射活動。
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提出問題。
小組討論,制定探究計劃。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并制定探究計劃。
第二課時
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①各小組交流提出的問題和作出假設。
②制定計劃:
將自己制定的計劃在小組內交流,同組的同學討論并完善計劃。
③實施計劃和得出結論。
④匯報與交流。
實施探究計劃
各小組復習上節課提出的問題。
小組內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計劃,然后通過討論完善計劃。
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計劃,進行探究活動,根據實驗得出結論。
各小組間交流(匯報實驗過程和得出的結論),進行小結。
組織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探究活動。
以某一小組的方案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并完善計劃。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
巡回指導、幫助各小組實施計劃。
幫助各小組得出結論。
組織小結并作出評價。
反射弧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②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神經中樞。
③神經中樞:產生沖動,傳給傳出神經。
④傳出神經:傳導神經沖動。
⑤效應器:由傳出神經的神經末梢與相應的肌肉組成。
以“抓住尺子”為例,分析反射弧的組成。
分析“手拿燙饅頭后,來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組成。
引導學生以“抓住尺子”為例,分析反射弧的組成。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
神經調節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功能;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
2.掌握神經元的概念、基本結構與功能;了解神經元的類型及其分布。
3.掌握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組成;學會做膝跳反射實驗。
說明:本章是繼人體組成概況、運動功能、運輸功能、營養功能、呼吸功能等前序課程之后的教學內容。核心問題:神經調節功能是怎樣發生的?以此統領各節教學。基本目的是對人體機能整體性的實現形成科學的、具體的認識。為此必須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結構。本節的教學內容要回答兩個基本問題:什么是神經調節?神經調節是如何實現的?為此確定上述目標。
目標1.即要求理解機體各部分活動的協調統一以及機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反應,就是調節功能的意義和表現;在認識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形成對神經調節的基本理解
目標2.是實現目標1.與目標3.的必要知識基礎;
目標3.是理解神經調節必須具備的知識結構與能力要求。
另外,不能認為“目標”只是對知識結構提出要求,因為教學的重要問題之一是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為此必須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 。而知識的掌握是通過對知識的領會、鞏固和應用才可能實現的。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的指導、師生的互動等都必須采用教與學的適宜方法,必須體現對學生科學的思想觀念以及能力發展的目標要求,并使知識掌握與思想觀念、能力培養三位一體、互相包容。
難點、重點分析
1.難點:神經元的功能與分布;反射與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組成。
分析:關于神經元的功能,教材中的表述是:“受到刺激后能產生興奮,并且能把興奮傳導到其他的神經元。”顯然,“刺激”是指什么?“興奮”又是什么?興奮怎么傳導?“沖動”又是怎么回事?由于這些概念在教材中缺少直觀材料,學生的認識難以具體化,也就必然難以形成抽象的概念。對于神經元的分布,由于腦脊髓、神經等的結構了解還很少,對灰質、白質、神經節等也需要認識的直觀性,所以難于較明確地把神經元的分布情況與相應結構一一對位。至于反射與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基本結構的認識,教材中雖有膝跳反射活動的直觀內容及反射弧模式結構的簡要說明,但具體反射的實例介紹不多,更沒有對反射與具體的調節意義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因此能概括地認識到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是較困難的。
突破難點的主要手段應該是教材的直觀。具體地講,可以通過對反射實例的直觀、反射弧構成及神經元聯系模型的直觀等手段,創立教學的客觀認識條件,并注意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只有使學生建立起必要的具體認識,才可能實現有關的教學目標 要求。
2.重點: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反射的概念與反射弧的結構。
分析:理解神經調節的功能,必須先建立起“反射”的認識;理解反射過程的實現,必須掌握反射弧的結構組成及其神經元的聯系等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對于神經元的認識,則是理解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礎。所以,上述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 的關鍵環節,即教學重點。
突出重點,首先要注意有關知識的內在聯系,更要注意及時從直觀材料中抽提出概念并使概念具體化。具體講,需要從神經調節的簡單實例中分析調節的具體作用,歸納過程和規律,建立反射概念;從對于神經系統組成及神經元模式結構的直觀材料的觀察出發,突出結構特點的分析,重點講解神經元的功能;從具體反射實例出發,觀察分析反射的結構基礎模式圖,建立反射弧的認識。
課時安排:
本節教學內容參考課時為2課時。
教學媒體:
神經系統掛圖,神經元模式圖,反射弧模式圖,以及反射弧的課件。
教學過程 設計
第一課時:
【基本內容與程序】
神經調節的作用→反射的概念→神經系統的組成→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過程 】
1.引入新課:
從已知認識——人體各個器官系統各有其特殊功能活動——出發,提出:在整體活動中各個器官、系統的活動有什么聯系呢?
引導出對神經調節基本作用的認識:
要學生觀看教材中的兩幅插圖(圖Ⅳ—64、65),邊看邊想:圖中表現了什么情景?
請學生發言,教師插以適當交談引導之。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關鍵語句,如:運動中出汗,說明身體產熱和散熱多了;呼吸加強,說明體內利用O2和產生CO2多了……等等。總結歸納出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人體各種活動具有協調性和適應性的結論。
教師提出,人體為什么能夠實現這種協調與適應呢?這是機體具有調節功能的結果,而神經調節就是最主要的調節方式。從而引出本章節課題,并明確指出,神經調節的基本作用是:使體內各部分活動相配合,使機體與環境變化相適應。
2.初步建立“反射”的概念:
教師提出,神經調節有什么特點?是如何實現的?然后可舉例描述發生神經調節的現象,或請某些同學來配合,實際表現一下調節現象。例如“針刺—縮手”的反應,或者是“立正—前傾失去平衡—平衡調整動作”的反應過程等等。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神經調節現象具有及時性、準確性和確定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在表現上可解釋為:反應發生及時而迅速;反應動作準確而有效;反應過程規律而穩定。)這同調節作用的要求是相適應的。教師可以提出,由于神經調節的這樣一些特點,人們將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意思是說,當機體感受一定刺激后,會在體內沿一定結構傳送信息,然后產生一定反應。其實,機體能夠將某種刺激形式轉化為可以在體內傳送的信息,并發出反應指令的,正是神經系統。
3.了解神經系統組成的概況:
教師出示神經系統掛圖(也可同時出示神經系統模型,直觀效果會更好)。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掛圖,先后介紹:腦、脊髓、腦神經和脊神經。然后指出,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前者包括腦和脊髓,后者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
請學生觀察并思考,神經系統的整體結構形態可能是怎樣適合完成信息傳送與調節作用的?由學生發言談自己的看法,教師歸納、總結:周圍神經系統猶如通訊線路,在中樞神經系統與身體各部分之間建立聯系;中樞神經系統則好像信息處理中心,集中于中央部位。
教師提出,神經系統具體是怎樣實現調節的呢?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入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也就是神經細胞。
4.認識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
復習第一章學習中應有的神經組織和神經細胞的知識:神經細胞形態結構特點是,具有胞體和突起,突起適合接受和傳送信息,胞體適合綜合處理信息和作為代謝中心。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形態神經元圖:腦脊神經節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小腦浦肯野氏神經元、大腦皮層的錐體細胞等。請學生觀察、比較,并對照教材中圖Ⅳ—67,指出神經元的基本形態結構特點。
教師講解:神經元產生的興奮是它傳送的一種信息形式,實為一種生物電現象。興奮若沿神經元傳導,就叫做沖動。在體內,神經元上沖動的傳導方向是確定的:有的突起將沖動傳向胞體,稱之為樹突;有的突起將沖動傳離胞體,稱之為軸突。一個神經元常有許多樹突,而由胞體發出的軸突則只有一個。
教師做如上講解時要同時配合適當的板圖,用“→”在板圖上表示沖動傳導方向,并注示樹突與軸突。
接著請學生再觀察圖Ⅳ-67,先后講解髓鞘、神經纖維和神經末梢等概念。
然后指出,神經元發生興奮是緣于受到某種形式作用。凡是能引發神經元興奮的作用因素都叫做刺激。
最后教師提出,根據前面對于“反射”的理解和對神經系統結構的認識,要同學們討論:使用神經元、樹突、軸突、末梢、興奮、沖動刺激、反應等概念,設想一個反射發生時,信息會怎樣在神經系統內傳送?并請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談出來。教師要注意學生在表述時有關概念使用是否得當,并及時給予指導。對于設想的整體思路可不做具體評價,但要適當、充分地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為下一課教學作好認識上的過渡準備。
【板書設計 】
三、第二課時:
【基本內容與程序】
神經元的分布→膝跳反射實驗→對實驗現象的解釋→反射弧與反射方式。
【教學過程 】
1.引入新課:
從上一課對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出發,同學們可以設想:在反射發生時,參與反射的各個神經元必然在神經系統內構成一定的分布和聯系,才能保證調節信息被迅速、準確、穩定地處理和傳送。那么,神經元是怎樣分布、又是如何聯系的呢?
引出本課學習的題目。
2.了解神經元在神經系統中的分布概況:
教師出示神經系統整體組成圖、神經結構及神經節結構圖、腦與脊髓剖面圖,先后介紹神經、神經節、灰質、白質(傳導束)的結構概念。使學生了解:在周圍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位于神經節、突起分布在神經里;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位于灰質中、突起主要分布在白質內。然后提出,神經元的如此安排,在發生反射時它們又是怎樣聯絡、怎樣規律地傳送調節信息呢?下面我們就從一個具體的反射形式上來進一步了解這些問題。
3.做膝跳反射實驗:
教師可先請一位同學前來配合,由學生做被試者,教師做實驗者。由教師將實驗方法、現象演示給同學們看,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的操作與被試者的反應動作。然后請一、兩位同學談談觀察的情況:怎樣扣?扣在哪兒?如何反應?
再由同學之間兩人一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實驗。
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掌握引出本反射實驗的操作。
4.對實驗現象的解釋:
首先分析本反射的刺激與反應方式的確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擊膝蓋下位韌帶,使之受到突然牽拉,緩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應的;反應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隨即發生的伸膝關節動作。反應可重復。
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適應意義: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牽拉的作用而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是對維持身體姿勢或身體平衡有利的。
最后在教師指導下觀察教材中圖Ⅳ—70,或由教師出示膝跳反射反射弧模式圖。明確:接受刺激并能引起產生興奮的結構叫感受器;能將興奮傳向中樞的神經結構叫感覺神經或傳入神經;能接受特定的傳入興奮并發出相應神經沖動的中樞結構叫神經中樞;將神經中樞發出的沖動傳達到反應部位的神經結構叫運動神經,或傳出神經;在傳出神經控制下發生反應的結構叫做效應器。膝跳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頭肌及其肌腱內;效應器為股四頭肌本身;感覺神經的神經元(稱感覺神經元)胞體在脊神經節,其軸突從后邊進入脊髓(或說沿脊神經后根—在圖示中注明—進入脊髓);運動神經的神經元(稱運動神經元)胞體在脊髓灰質前角,在此感覺神經元軸突末端與運動神經元樹突聯系,將信號傳送給運動神經元;運動神經由脊髓灰質前角發出后直達效應器——股四頭肌,控制其收縮活動。
5.建立反射弧的一般認識:
通過前述分析,教師可以指出,各種反射的完成都是通過五個相應結構及其聯系來實現的,這就是“反射弧”,即反射的結構基礎。
比較教材的圖Ⅳ—69、70,可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反射弧其感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在中樞直接聯系,復雜的反射弧在神經中樞內還可以通過一級乃至多級神經元的聯系才能將信號從感覺神經元傳到運動神經元。這些聯系感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的中介神經元統稱為中間神經元。
最后可由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材中“動動腦”(第80頁)的三個問題,從學生的發言中檢查對于反射與反射弧的理解和掌握的認識程度。
【板書設計 】
神經調節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條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標:
通過實例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說明:知識目標3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說要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明了:人類恃有的語言功能是使人類具有特殊條件反射(對言語。文字信號發生特有反應)能力的生理基礎。為此需要在認識上能夠區別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條件反射的一般規律,理解條件反射作為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使動物和人類具有適應環境的更強能力的生理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循認識的遞進規律,要從反射調節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種不同性質反射的概念,然后強調對兩類反射性質的理解,再來分析建立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最后提出人類特有條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具準備
吃梅、看梅、談梅的投影片或者掛圖。實驗過程中積累的資料(幻燈片的形式)
難點、重點分析
1.難點:條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是使無關刺激經過多次同非條件刺激結合之后,通過高級神經活動轉化為條件刺激的過程。怎樣結合才能實現轉化?認識這一問題,需要對無關刺激的性質、非條件刺激的性質,非條件刺激引發的非條件反射現象及其意義有所領悟之后,再分析二種刺激結合的具體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舉例說明上述問題時,由于學生個體經驗的差別以及對教材或教師講述的事例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情景想象,這就給總結規律、理解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造成一定困難。
突破難點的方法,一是要使實驗范例的呈現和介紹生動、直觀,二是要對刺激形式出現的時間規律加以強調,使學生對建立條件反射實驗的情景有較明確的了解。教學中可以這樣進行:
教師介紹小狗唾液分泌條件反射實驗:(1)給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這是非條件刺激引起的非條件反射);(2)鈴聲,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鈴聲是唾液分泌反射的無關刺激);(3)先有鈴聲,再給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復多次);(4)在實驗(3)之后,只給予鈴聲,狗也分泌唾液(鈴聲已成為食物的信號,即成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條件刺激)。
教師按如上步驟介紹實驗的同時,配合以圖像資料,最好使圖示活動起來,使鈴聲真的響起來。
然后教師可提問題:鈴聲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時,對狗的意義是什么?啟發學生理解,鈴聲作為分泌唾液反射的條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為進食做好準備的反應。再進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給鈴聲刺激,是否還能建立鈴聲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這樣來啟發學生認識建立條件反射的意義是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
2.重點:兩類反射的主要區別和人類具有對語言刺激建立條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節教學目標 的實現,關鍵是理解條件反射。在此基礎上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語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條件反射中的重要意義。
比較和鑒別是認識事物的基本心理過程。因此,突出重點就要特別強調:(1)將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特點加以比較;(2)將人的語言性條件反射與一般的具體刺激信號條件反射加以區別。
教學過程 :
1.引人新課:
教師可以指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體神經結構是不同的。特別是神級中樞,從脊髓到大腦,由低級到高級的中樞結構,在整體的神經調節管理功能上,應該是具有等級區別的,越是高級中樞參加的反射,越應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整體性。我們人類高級中樞——大腦皮層的發達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認識我們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認識我們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質問題?
由此便引出本節的課題。
2.分析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景:
教師:“我請兩位同學前來,幫助我完成一項實驗。”……
“××同學,請你閉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師拿出一個課前準備好的“刺激盒”給另一個同學看:盒是鮮紅色的,兩面顏色一樣,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幾枚按釘尖。然后將有刺尖的一面對正被試學生手指,舉在距指尖20~30cm處。
“××同學,現在請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當被試同學手指無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時,他會突然縮回手臂并睜眼察看情況。這一切被旁觀者們看個明白。
這時教師間大家“發生了什么?”然后請被試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紅盒子。但注意不要讓他看到另一面。
教師對被試同學:“現在,如果我讓你睜開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會怎樣呢?“……現在我們就來試試。”
這次教師只讓另一位同學看清,使用盒子沒有刺的一面來繼續做實驗。教師對被試:“你不用緊張,我并不用力,只是輕輕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試同學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縮回手臂。但可能盒子還沒有碰到手指。“現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師請另一個同學將他看到的情況一一介紹給全體觀察者。
現在教師可以提出:“我們從剛才的實驗中看到了××同學兩次‘縮手’反應,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先后兩次縮手的反應,在刺激方式。反應規律、生活意義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嗎?
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概括出,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性調節:一類是先天就會的,一類是后天學會的。學會的反射是在本來就會的反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前者被稱為條件反射,后者則叫做非條件反射。
3.分析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
教師提出,建立條件反射有什么規律呢?下面,就來分析教材中介紹的訓練狗建立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過程(見“難點分析”內容)。
然后總結出:(1)首先要使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適時地結合;(2)在(1)的基礎上實現無關刺激向條件刺激的轉化;(3)條件刺激可做為非條件刺激的信號時,單以條件刺激即可引出相應反射性反應。并且著重強調,建立條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動物適應環境能力的意義。所能建立的條件反射水平越高,適應環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強。由此再進一步提出,我們人類在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動物都強。在這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
4.分析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能力:
教師可以問同學們:“誰吃過杏?”……“我們請××同學說說他吃杏的體驗。”
“現在哪些同學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應?”
“我這有兩枚杏,”教師拿出課前準備的教具——兩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紅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會使你流口水呢?”教師示“杏”給學生們看。“我敢說,現在有好多同學看到這么好的杏已經流了不少口水了。”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吃杏時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聽說‘杏’也流口水。這三種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區別?”
學生應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質有何不同,神經中樞參與的范圍、水平可能有何區別。
然后總結出,人的特有條件反射能力,是對語言這類抽象信號的刺激能建立復雜的條件反射。
最后,可以討論教材中“動動腦”部分的三個思考題。通過對類似問題的分析和解釋,及時反映一下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指導學生討論中的思想發展。比如在討論“怎樣訓練小雞到一定地點吃食?”的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一個問題進行分解:“你愿意選擇什么刺激做為后來的條件刺激方式?”“訓練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樣做?”“喂食的時間、地點等因素,你認為是否會影響訓練?”等等。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有意對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神經調節 篇9
第3節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簡述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特點。
⑵說出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間的協調關系。
2.過程與方法:
⑴描述體溫調節、水鹽調節。
⑵舉例說明神經、體液調節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毒品的危害,遠離毒品。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協調。
2.教學難點
人體的體溫調節與水鹽調節的分析。
三、板書設計:
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處激素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的調節。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一、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比較
二、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協調
實例一:體溫恒定的調節
實例二:人體水鹽平衡的調節
1、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四、教學過程
內容板書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講述】同學們好! 在本章的前兩節中,我們分別學習了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下面讓我們先來看圖片
【展示圖片1】玩過山車的圖片
【講述】過山車大家玩過嗎。在游樂園乘坐過山車,頭朝下疾馳時,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還會狂呼亂叫。如果此時檢測血液,發現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腎上腺素含量也明顯升高。這一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為“過山車現象”。
問題探討:
1、 既然知道做過山車是安全的,為什么心跳還會加速呢?
這個例子中,人體所作出的反應,那些與神經調節有關?那些與激素調節有關?你能說出兩者之間的關系嗎?
〖留待學完新課后回答〗
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響下,全身的血液要進行重新分配,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雖然知道坐過山車是安全的,但不免還是有點擔心,在這種狀態下,內分泌系統分泌出腎上腺素等多種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壓上升。
2.人由于緊張,會緊握雙拳、發出叫喊等,這些反應與神經調節有關;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壓上升等與激素調節有關。在這種緊張的狀態下,腎上腺、垂體等一接到神經系統的信號,就分泌多種激素進行應急。
新課導入
按現在同學們所掌握的知識,對“過山車現象”其中的奧妙還很難理解得很透徹。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相關的知識,學完了我們再重新來審視這些問題。
轉折
第3節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處激素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的調節。
什么是體液調節呢?看到體液調節大家馬上能聯想到什么?
為什么有這樣的聯想呢?這兩者有什么關系?所以我們可以說激素調節就屬于體液調節。但是,體液調節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調節嗎?
提示:兔子在co2濃度過高的環境中呼吸會加快加強,這說明co2有什么功能呢?
co2在生物體內是通過什么運輸的呢?
所以,co2的調節應該屬于哪種調節方式?
除了co2以外,還有很多其他非激素類調節因子也在生命活動的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請同學總結什么是體液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
激素調節。
因為我們之前學過,激素調節的第2個特點就是:通過體液運輸。
這說明co2也能調節生命活動,它的作用是促進呼吸運動。
體液。
體液調節。
激素和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稱為體液調節。
一、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比較
要更好解釋“過山車現象”,我們先要把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二者各自不同的特點來做個比較。
先簡單復習一下前兩節的相關內容。
1、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結構基礎是什么?
2、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和神經元之間是以什么方式傳遞的?它們的速度怎樣?
3、 激素的分泌有著什么樣的調節機制?激素從產生到起作用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由此,同學們通過討論,分析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不同點。填下表【板書】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1:神經調節是以反射為基本活動方式,其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在神經元之間是以神經遞質的方式傳遞的。前者的傳遞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
3:激素調節存在著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腺的分級調節機制和反饋調節。激素在內分泌腺細胞中合成以后,通過外排作用分泌到體液中,通過體液的傳送,作用于靶細胞、靶器官。
思考討論填表
〖精講〗神經調節是以反射為基本活動方式,其結構基礎是反射弧,當然它的作用途徑就是反射弧了。體液調節中的激素或其他調節因子都必須靠體液來運輸,它的作用途徑自然是體液的運輸。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形式是神經沖動,產生原因是形成了局部電流,所以這種運輸速度非常快。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雖然有突觸延擱的現象存在,但相對來說延擱的時間還是非常短的。而體液體調節需要經過物質的分泌、體液的運輸、與靶細胞的受體結合等過程,時間經過得就長了。
神經調節中,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所以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射作用范圍就是這條反射弧的效應器,比較準確而局限。體液調節中的激素和其他調節因子廣泛彌散在體液中,很多調節因子(如甲狀腺激素、co2)的靶細胞是幾乎包括全身所有細胞。即使它有特定的靶器官,它的功能也常常會影響到全身。如胰島素分泌的不正常會使流遍全身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過高,產生糖尿病。
神經調節中因為神經沖動的產生是由于局部電流回路,神經纖維上的膜電位在興奮后馬上回到靜息狀態,而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神經遞質在突觸間隙中存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很快會受突觸間隙中的其他物質的影響而失去功能。所以每次反射產生的時間很快,完成后又馬上回到原來狀態。而體液調節中激素或是其他調節因子被分泌到體液中后,它能存在較長的時間。
我們通過分析知道,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作用方式和結構基礎都是不同的,但兩者又是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的。那么兩者間有什么關系呢?這兩種調節是怎樣進行協調的呢?
轉折
二、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協調
這里我們用兩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問題。
實例一:體溫恒定的調節
1.不論是在炎熱的環境中,還是在寒冷的環境中,人的體溫總是保持恒定的,這種恒定有什么意義?
2.一個物體溫度的高低取決于什么?人的體溫高低又取決于什么?
3.人體通過什么途徑產生熱量?通過什么途徑散失熱量?
【講述】體溫的恒定對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人體熱量的來源主要是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放能,人體安靜時以肝臟放能為主,運動時以骨骼肌為主。熱量的三處主要通過汗液的蒸發,皮膚內毛細血管的散熱,其次還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出示圖:體液調節圖解4.寒冷的環境中,要維持體溫的恒定,產熱的結構發生什么變化?散熱的結構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是在炎熱的環境中呢?5.在上一節課上我們曾經接觸過一種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調節機體產熱增加,是什么激素?6.人體的產熱和散熱是受什么調節和控制的呢?如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7.在這個實例中,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是怎樣的?8.人體的體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恒定嗎?哪些情況下可能導致體溫失恒?如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應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維持體溫的恒定?9.請根據人體體溫調節機制簡圖解釋,極地和高溫車間工作人員是怎樣調節體溫的?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還應分別采取哪些措施?
10.人體每天都要從飲食中獲得水和各種無機鹽,同時又要通過多種途徑排出一定的水和無機鹽,以維持內環境的穩態。水鹽排出的主要途徑是排尿。關于尿液的形成,我們在初中時已經學過,這里大家來重溫這個知識。尿液形成過程中直接影響尿量多少和回到內環境中水鹽的量的是在哪里進行的什么過程?
11.關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們在第2節練習的題目中接觸過了,還記得它的作用嗎?
【轉折】很好。水鹽調節的機制非常復雜,涉及多種激素和神經的協調作用。下面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關神經調節為例,來探討水鹽平衡的維持。
1.人體內的代謝反應是酶促反應,而酶必須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體溫總是保持恒定,人體內的酶促反應就能穩定的進行,大大提高的人適應變化中的環境的能力。
2.物體的溫度高低取決于該物體所處的環境的溫度。而人的體溫高低和環境溫度高低沒有必然的關系,它取決于人體代謝產生的熱量和人體向環境中散失的熱量之間的比例。
3.人體主要通過呼吸作用產生熱量,主要通過體表熱輻射散失熱量。4.寒冷環境中作為產熱結構的肌肉和肝臟代謝旺盛,產熱多;作為散熱結構的汗腺分泌減少,毛細血管收縮,散熱減少。炎熱環境中,肌肉和肝臟代謝減弱,產熱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細血管舒張,散熱增多。5.甲狀腺激素。
6.人體的產熱和散熱是受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的。體溫變化的刺激被下丘腦感受到后,神經系統通過反射弧產生相應反射,同時體液中如甲狀腺激素等能調節體溫的激素含量也會發生變化,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產熱結構和散熱結構發生相應變化。7.在這個實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腦的體溫感受器,它屬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關激素的內分泌腺就相當于效應器。所以,這個實例中體液體調節受神經調節的控制,它們共同作用完成對產熱和散熱的控制。8.人體的體溫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恒定的。當環境溫度持續長時間過高或過低,超出了機體所能調節的限度,就可能導致體溫失恒。如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應采取增減衣物、轉移到溫度適宜的環境中、物理降溫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維持體溫的恒定。9.極地工作人員通過神經和體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臟細胞代謝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細血管收縮。而在高溫車間工作的人則正好相反。因為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極地工作的人員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溫水,作室內加熱等措施。高溫環境工作的人多喝鹽開水補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鹽分,室內要通風,準備風扇、室內降溫等措施。
10.是在腎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鹽分的重吸收過程。
11.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腎臟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促進水的重吸收。
1、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實例二:人體水鹽平衡的調節示圖:水鹽平衡調節圖解
【說明及問題】1.大家根據水鹽平衡調節圖解,展開分析討論,然后分別請兩位同學來說明當飲水不足和飲水過多的情況下,人體是怎樣保持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的。
2.在這個實例中,下丘腦及參與了神經調節,又作為內分泌腺參與了體液調節。請同學比較分析實例一和實例二,進一步闡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提示】經過分析我們知道,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在這種情況下,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
3.反過來,體液調節對神經系統就沒有作用了嗎?請舉例說明。
【講述】是的。另一方面,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如幼年時甲狀腺激素缺乏,就會影響腦的發育;成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
1.生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細胞外液滲透壓就會升高,這一情況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使得下丘腦一方面把信息傳到大腦皮層感覺中樞,使人產生渴覺而主動飲水,結果就能使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這部分屬于神經調節。另一方面,下丘腦還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體釋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強了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了,回到內環境中的水分增加,就會使細胞滲透壓下降趨于正常。這屬于體液調節。
1.生2:當人飲水過多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就會降低,這一情況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使得下丘腦一方面把信息傳到大腦皮層感覺中樞,使人不產生渴覺。另一方面,下丘腦還減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體釋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就減弱了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內環境中的水分減少了,尿量增加了,就會使細胞滲透壓升高趨向正常。
2.課本p33第一段。
3.有的。比如說甲狀腺激素的幾個功能中有一個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與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關。
【小結】總之,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正是由于這兩種調節方式的協調,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才能協調一致,內環境的穩態才能得以維持,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機體才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
解決 “問題探討”
見開頭提示
最后請同學們閱讀課后的文章——拒絕毒品、慎用心理藥物。
閱讀思考談談對此的想法。
拒絕毒品
〖作業〗〖教師適當提示〗基礎題1.(1)×;(2)√。
2.提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雖然人體每天攝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還是需要一定的水量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喝水過少,尿量就會很少,那么應通過尿液排出的體內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就會造成人體內環境的紊亂。
拓展題1.激素傳遞的信息需要通過體液的傳送,然后與相應的靶細胞上的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多數情況下是比較緩慢的;而神經傳導的興奮在同一個神經元上是以電流的形式,只在突觸處才轉化為化學信號的形式,所以激素傳遞信息多數情況下沒有神經傳導興奮的速度快。
2.在緊急情況下,緊急信號通過交感神經作用于腎上腺髓質,一方面促進腎上腺素的合成,另一方面促進它的釋放。腎上腺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提高其興奮性,使機體警覺性提高,反應變靈敏;同時作用于其他組織,使肺通氣量增加,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到骨骼肌和肝臟,促進糖原和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這一過程中,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的作用(即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很難區分,它們相互配合,有利于機體應付緊急的情況。
獨立完成作業
神經調節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說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聯系和區別
(2)理解與語言文字有關的條件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
能力目標:(1)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的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學重點: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聯系和區別
三、教學難點:理解與語言文字有關的條件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
四、教學方法:
探究法、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等方法相結合
五、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課前預習第85~89頁
教師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板書設計: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非條件刺激→非條件反射:先天性、大腦皮層以下神經中樞、低級神經活動
無關刺激 永久固定的
條件刺激 → 條件反射:后天性、大腦皮層、高級神經活動,可建立可消退、
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用非條件刺激不斷的強化
七、教學過程:
(一)通過flash影片導入課題: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上這節新課程培訓研討課。學習之前,我們看一個關于三國時期曹操的故事。
(放映flash,結束)士兵們聽到曹操說前方有梅林,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奇妙的變化?生:人的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的第二課時(板書課題: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生:反射。
(二)通過游戲導入新課
接下來,我們來完成一個小游戲:“聽口令,做相反的動作”,“聽口令,說倒話”。這兩個游戲是不是屬于反射活動?生:是。
大家能不能舉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屬于反射活動的例子?(學生舉例,教師注意引導,點擊課件出現反射的例子。)
大家注意觀察,投影上出現的反射的例子有什么不同?舉例說明。生:初生嬰兒會吃奶等反射是先天性;談虎色變等反射是后天性等)
我們將一種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稱之為非條件反射;將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稱之為條件反射。(教師板書:非條件反射____先天性,條件反射____后天性)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三)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是怎樣建立的呢?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87頁內容,思考這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后敘述)
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對狗建立條件反射進行了一個經典的實驗,我們看一他的實驗過程。(教師放映課件——條件反射的建立)
問題1:食物和鈴聲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有什么不同?生:食物引起的是非條件反射;鈴聲引起的是條件反射。觀察圖1,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屬于非條件反射,引起非條件反射的刺激我們稱為非條件刺激,那么食物就是非條件刺激;(板書:非條件刺激)觀察圖2,狗聽到鈴聲不分泌唾液,鈴聲與狗分泌唾液無關,此時的鈴聲我們稱之為無關刺激;(板書:無關刺激)觀察圖4,狗聽到鈴聲分泌唾液屬于條件反射,引起條件反射的刺激我們稱為條件刺激,那么這個鈴聲就是條件刺激;(板書:條件刺激)
問題2:觀察圖3,使狗建立“鈴聲—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條件是什么?生:食物與鈴聲的多次結合)食物這個非條件刺激與鈴聲這個無關刺激多次結合,就使本來與分泌唾液無關的刺激—鈴聲,轉變為引起分泌唾液的條件刺激。由此可以看出引起條件反射的條件刺激,都是由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多次結合轉變而來的。(板書箭頭)
井繩有沒有可能成為條件刺激,從而引起條件反射?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那么,沒有被蛇咬過的人,會不會看到井繩就害怕?生:不會。
看第3個問題: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參與條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經中樞和參與非條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經中樞一樣嗎?帶著這些問題大家閱讀教材87頁的最后一段。
學生閱讀并思考后回答;
膝跳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參與這一反射的神經中樞是什么?生:脊髓,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聽口令,做相反的動作,屬于條件反射。參與這一反射的神經中樞有哪些?生:聽覺中樞,軀體運動中樞。
(板書: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大腦皮層,低級的神經活動、高級的神經活動;)
繼續放映課件展示4、5、6題,(適時板書:永久固定的、可建立也可消失、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用非條件刺激不斷的強化)
由以上我們可以得出:區別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要看參與完成這一
反射神經中樞有沒有大腦皮層的參與。
下面大家來辨別一下,人在吃梅、看梅、談梅時都分泌唾液,這些活動有什么區別?(過渡到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
(四)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
(教師放映課件——人吃梅、看梅、談梅的flash動畫),人在吃梅、看梅、談梅時都分泌唾液,這些活動有什么區別?生:吃梅分泌唾液屬于非條件反射,看梅、談梅分泌唾液屬于條件刺激
(教師放映課件——狗吃骨頭、看骨頭、談骨頭的flash動畫),哪一個過程是虛構的?為什么?生:狗談骨頭分泌唾液,狗的大腦皮層中沒有語言中樞。
(教師展示課件)人建立條件反射與動物建立條件反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請大家閱讀教材88頁第二段思考。
(教師此時展示人看梅時分泌唾液,狗看骨頭時分泌唾液),生:相同點:人和動物都能對具體的信號的刺激,發生反應建立條件反射
(教師繼續展示人談梅時分泌唾液,狗談骨頭時分泌唾液,)生:不同點:人能對具體信號抽象出來的語言和文字發生反應建立條件反射,與人特有的語言中樞有關。動物沒有語言中樞,無法對語言文字發生反應建立條件反射。
大家還能不能舉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的例子?生: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畫餅充饑、口若懸河、下筆如有神、閱讀課文、朗誦詩文、畫畫、寫字等等。
由此我們得出:區別人建立的條件反射是不是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要看完成這一反射神經中樞有沒有語言中樞的參與。
我們學習了條件反射的建立,大家能不能把我們學習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過渡到我有妙招)。
(五)知識拓展:
(放映課件—我有妙招)學生討論交流:早晨喂雞前吹哨,多次結合,中午一吹哨,雞就會回來吃食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下面大家來總結一下(教師放映課件—課堂小結的連線)。下面我們來完成本節課的測試題,鞏固一下這節課學習的知識。
(七)測試:
(學生完成練習題,教師巡視指導,根據時間重點點評)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第二課時 測試題
1、下列現象中,屬于非條件反射的是_________,屬于條件反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人類所特有的反射是________________。
①老馬識途 ②新生的嬰兒會吃奶 ③鸚鵡學舌 ④聾啞人彼此用手勢互相介紹勞動經驗 ⑤學生聽見鈴聲,跑進教室 ⑥寒冷使人打哆嗦 ⑦斑馬逃避獅的追捕 ⑧海獅聽到飼養員的腳步聲,分泌唾液 ⑨談虎色變 ⑩風沙吹進眼里,出現流淚現象
2、條件反射不同于非條件反射的特點是( )
①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②后天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③可以消退 ④不會消退 ⑤低級的神經活動 ⑥高級的神經活動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3、建造迷宮訓練小白鼠。第一種訓練方案是在出口處放置食物,第二種訓練方案是在進口處放置食物,第三種訓練方案是什么也不放。哪一種訓練方案使小白鼠學得最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圖是狗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示意圖,據圖回答:
(1)該條件反射建立過程的正確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d表示狗吃食物分泌唾液,這是_____反射,其中樞在________。
(3)圖c表示狗聽鈴聲分泌唾液,這是_____反射,其中樞在________。
(4)建立此條件反射,必須反復進行圖a實驗,說明條件反射是在_____________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6)請根據狗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提出此實驗所要探究的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經調節 篇11
課 題 :
第12章 人體的自我調節
第1節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教 學 目 標:
1、描述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
2、描述神經元的形態結構特征,說出神經元的基本功能。
教 學 重 點:
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和神經元的基本結構與特征。
教 學 難 點:
神經系統的組成
課 前 準 備:
掛圖、教具、模型、相關的資料
課 時:
1課時
教師活動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引 入 新 課:
板 書
舉例說明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人是如何完成復雜的動作的
指導看圖
說明
提出問題
(從屬關系)
講解為主
指導看書
布置任務
人體能夠協調體內各部分功能而成為統一的整體能夠協調自己與環境的關系,因而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維持自身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這種自我調節包括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
第一節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我們曾經看到過足球場上這樣的情景:裁判員哨聲一響,守門員立刻擺出準備打球的姿勢全神貫注盯著點球主罰者的舉動。就在對方起腳射門的剎那,這位門將也幾乎同時魚躍而起、飛身撲向……在這一過程中,怎樣的調節方式才能使守門將在如此緊張短暫的瞬間,完成了一系列復雜的反應?
研究表明人體內的調節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其中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起著最
為主要的作用。
通過觀察可見,由腦神經與脊神經組成的周圍神經系統猶如一條條通訊線路伸
達各處;由腦和脊髓組成的中樞神經系統則位居身體中央,管理著各部分神經的通訊聯絡。可將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括如下: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 周圍神經
直接連接
系統 系統
腦 脊髓
大腦 小腦 腦干 腦神經 脊神經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基本單位
神經細胞又叫做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在受到刺激后,會產生一種生物電變化;這種變化能活細胞膜按一定方向傳導。科學家將這種可傳導的生物電變化叫做神經沖動,神經元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
一個神經元由胞體和突起組成。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中心,突起適合沿一定方向傳導沖動。突起分為樹突和軸突,每個神經元樹突可能有許多,而軸突只有一個, 樹突將沖動傳向胞體。軸突則將沖動從胞體傳出。在周圍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集中出現的部位叫神經節;由一些神經元突起集合成束,外被結締組織膜組成的結構叫做神經。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集中出現的部位色澤較灰暗,稱為灰質;大量神經元突起成束聚集之處色澤較白亮、稱為白質。
看書閱讀
分組討論舉出其他的例子。
看圖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
練習鞏固
聽、理解
看書、記憶
分組練習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 周圍神經
直接連接
系統 系統
腦 脊髓
大腦 小腦 腦干 腦神經 脊神經
神經調節 篇12
以下是一篇關于高中生物《神經調節》說課稿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能盡快掌握說課稿的寫法。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生物《神經調節》。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神經調節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中的一大重要內容,它與動物的激素調節相輔相成,共同協調的完成著生活的使命,同時它也是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神經調節有著密切的聯系。神經調節,尤其是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幾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本節知識還可與多個有關的知識如“細胞膜、細胞器、動物的新陳代謝、內環境的穩態”等聯系緊密。學好本節知識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其它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有部分內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階段已經初步學習過,學生應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興奮的傳導對于學生是全新的知識,也是比較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興奮的傳導不僅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3、課時的安排:
由于本節內容的重、難點較多,且大多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本節知識將分成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興奮的傳導,第二課時為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語言和內臟活動的調節。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①結合初中的知識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調節的結構基礎
②經過學習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過程
b、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標
幫助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如何達到)
1.利用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的人體的神經調節為基礎,再借助于媒體的展示,通過學生的回憶和復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結構基礎。
2.在掌握神經元的結構基礎上,利用媒體的動畫功能,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和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過程。
3.在教學中,通過多設疑、多提問、多討論、多分析、多探究,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主體意識及探究的精神。
4.通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利用研究性的課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興奮的傳導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它不僅知識比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過程中還要用到物理學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層層設疑,步步追問,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自學、思考、分析、討論,然后找出正確答案。并在此充分運用多媒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借助于它們的直觀、形象、動態等多種功能來突出重點,化解難點,使整個知識結構一目了然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課程為本、追求實效、實踐創新”的思想,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論指導下,我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了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各種信息技術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習”,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理念。
(五)學習方法
“授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點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六)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出“神經調節”一節
2、新課教學:本節課我準備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①復習反射和反射弧有關知識;②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③理解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
(1)第一層次:反射、反射弧
在新課開始時首先設疑,接連拋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是什么?”“它由幾部分組成?”(組織學生回憶、思考,并展開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優點:在本層次中,通過開篇設疑,喚醒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去領會新知識的意義,達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問題形影相隨,為教學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礎。在本層次最后再輔以相應練習,起到及時鞏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第二層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在此基礎上,提出“1、神經纖維在未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如何?當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細胞膜內外電位如何變化?”“2、在神經纖維上局部電流是如何形成的?”“3、興奮是如何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等一系列問題,(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因為興奮的傳導對于學生是全新的知識,比較陌生。在此,安排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先閱讀課文中相關的知識,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從心理上產生較強的可接受性,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著再組織學生對上述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并輔以動態的多媒體課件加以說明,加深理解。
優點:這樣,通過老師的精心設疑,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問題情景和條件。經過點撥和追問,層層質疑,化解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CAI課件的動畫功能,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知識具有更強的可接受性,增強了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
為了幫助學生能正確理解剛才所學的知識,在此及時安排一個思考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檢測,并突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可以雙向進行。
(3)第三層次: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在這一層次開始前,首先利用多媒體精心設置一個疑問“當興奮傳導到神經纖維的末梢時,是怎樣到達下一個神經元的呢?”從而使“興奮在實際功能纖維上的傳導”自然、流暢的過渡到“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同時培養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引起學生探究下一個問題的欲望。在學生充滿疑惑的情況下,將知識轉換成問題拋出:“1、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什么來傳遞的?它由哪三個部分構成的?”“2、興奮是如何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海洋的浩瀚和自身世界的渺茫,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然后,在問題的引導下,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觀察圖形。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
b.原因:為了形象的展現出突觸的結構,在此利用多媒體的放大功能,突現出突觸,了解其結構。同時為了克服興奮在此傳遞過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CAI課件展示興奮在兩個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并緊隨著安排一個思考題[呈現]使學生在再一次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興奮在突觸中的傳遞過程。進而突出興奮傳導的單方向性。
在這一層次中,通過教師條理清晰的提問,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吸納、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同時,形象、生動的課件,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動態的演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突觸部分的興奮的傳導過程一目了然,突破了難點。最后,再通過小練習,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
3、總結
學生在教師的提示和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對本節課的知識的歸納和小結。利用簡煉、清晰的語言,再一次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4、鞏固練習<略>
(七)板書設計<略>
(八)布置作業隨堂練習(24)
神經調節 篇13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包括三個知識點: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構成; 3 、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本節內容是初中生物中最抽象、最難的內容,學生只能觀察到外在表現,而在體內的活動過程,看不見,摸不著,抽象性太強而直觀不足,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好。
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上述特點,教師應著重采用 “(吃)驚、好(奇)、熟(悉)”例子去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出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構成; 3 、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的知識用最熟悉的例子、直觀手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4.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能力目標
1.通過膝跳反射實施,獲取完成簡單實驗的能力。
2.提出有關反應速度的問題,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反射,特別是復雜反射的學習,理解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復雜反射的過程,并用此理論指導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有了反射,機體方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由此形成機體與環境和協統一的觀點,進而產生關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教學難點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學方法
談話法、實驗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準備更多的有關反射的例子供上課時選用。
2.學生準備:(1)預習課文。
(2)網上或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人體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整體,神經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稱為: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老師舉個例,同學害怕不害怕? 說話間,教師來到了一位同學的座位面前,話音一落,教師就猛拍了一下他的桌子。這位同學被嚇的一抖,(驚)不知所措,而其他同學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目瞪口呆,教室里安靜極了。教師笑出聲來,接著說道:這就是反射!
等到教室里再次安靜,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剛才這個反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嗎?反射的發生需要什么條件?結果是什么?反射是通過什么結構來完成的?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問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講授新課】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膝跳反射實驗
醫生為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刺激發生反應的狀況,常常做膝跳反射的實驗。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101學習做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并思考p101討論題。
兩兩相對,輪換進行實驗。(方法參照教材p101)
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小腿以膝蓋為軸突然地跳起來,迅速前伸。是否所有同學都作出相同的反應?不,有的同學小腿沒有前伸。為何沒有反應呢?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一選準叩擊部位--膝蓋下方韌帶;二是叩擊時機是趁受試者放松且未注意時。實驗沒有成功的請再做一次。
沒做成的再做。
有了剛才的體驗,請學生回答反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的?反射的發生需要什么條件?結果是什么?反射是通過什么結構來完成的?從而歸納出反射概念中的三個關鍵詞:刺激、神經系統、規律性反應。把三個關鍵詞串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從而得到反射概念。
小結: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想一想,膝跳反射、縮手反射和排尿反射是生來就有的,還是生活中逐漸獲得的?是生來就有的。
膝跳反射受大腦控制嗎(發生反射時,大腦有沒有意識叫小腿跳起)?為什么?
膝跳反射沒有思考的過程,有關的神經中樞在脊髓內,不受大腦控制。
大腦是如何感覺到膝蓋被叩擊了?脊髓中有通向大腦的神經,將這一神經沖動傳至大腦。
膝跳反射是因為快速叩擊了膝蓋下面的韌帶,大腿的一些肌肉就會迅速收縮,從而使小腿抬起。像這樣,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反射。
類似的例子很多,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引導學生舉例:物體在眼前突然出現時會眨眼;嬰兒膀胱里尿液多了,就會立刻排尿;有的人看電影,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氣管內有異物會咳嗽不停;人遇冷后會打顫;聽到有人罵自己,會氣得面紅耳赤,等等。
教師小結:大家說得很好。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內外各種刺激所做出的有規律的反應就是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神經系統在完成調節功能時,常常會產生疲勞而使調節功能降低。因此,同學們每天都要有充分的時間休息,以利于調節功能的恢復,使學習效率充分提高。同時,同學們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把每天的學習、運動、休息和睡眠等時間作合理安排,形成以時間為信號的條件反射。一旦形成條件反射,也就養成了有規律的學習生活習慣。
練習:
要求學生快速回答幾個判斷題,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1、司機看到紅燈就停車,是反射嗎?
2、含羞草受到觸摸會合攏葉片,是反射嗎?
3、草履蟲遇到棉花會改變運動方向,是反射嗎?;
然后分組討論以上各題為什么“是”或“不是”。
學生代表發言交流。
教師點評:(肯定、表揚、然后點評不足)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一定的神經結構接受刺激,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活動過程。那么,反射的神經結構是怎樣的呢?
【講授新課】
下面我們共同分析一位同學突然抓起一個燙手的饅頭后,來不及考慮就迅速松手的反射,請看課本p102圖。看圖,思考。
手的皮膚上有許多感受熱刺激的結構,我們稱為--感受器(教師板書,下神經結構都板書)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能產生--一種“燙”的信號。
這就是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信號)通過何結構傳到脊髓呢?傳入神經。
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神經系統的什么位置?脊髓中特定的神經中樞。
當脊髓內的神經中樞接受了“燙”這一信號后,立刻產生一種神經沖動即發出指令信息,這個信息又是通過何種結構傳出的?傳出神經。
最后傳至哪里?效應器。
對傳出神經將來自脊髓的指令信息,傳到使手指松開的有關肌肉中的神經末梢,這些末梢支配使手指松開的肌肉完成運動。
這樣就有了甩掉燙手饅頭的反射。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產生反射的結構基礎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反射。我們將這五部分稱之為反射弧。可見,反射弧是反射的結構基礎。
大家再考慮一下,上述反射完成的同時,我們還有沒有其他感覺?有,燙。對,由于脊髓有通向大腦的神經元,當“燙”的神經沖動傳至脊髓時,又由通向大腦的神經元把這種神經沖動傳至大腦,使人感到燙。由于傳向大腦的路徑較長,在大腦作出“燙”的判斷之前,手指已經縮回了。大家想一想,這種反射有何意義?
(1)更好地適應環境。
(2)更好地保護自己。
(3)有利于自身生存。
人體具有很多很多的反射,也就有了許許多多的反射弧。有的反射比較簡單,是生來具有的,如縮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咳嗽反射、食物反射等。有的反射就是人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獲得的,是復雜的反射,如2~3歲的小孩,聽到鈴聲或汽車喇叭聲,作出的反應比較簡單;而同學們聽到上課鈴聲,就會迅速進入教室,聽到汽車喇叭聲就會迅速躲避。
板書:反射
人類是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這種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是人類特有的復雜反射。
有的人看小說時,一會兒眉飛色舞,一會兒痛哭流涕,這是人對文字的反射。有的人說笑話,大家樂得開心大笑,這是對語言的反射。三國時有“望梅止渴”的故事,這也是對語言的反射。
人在吃梅子時,唾液腺分泌唾液。吃過梅子的人知道梅子很酸,有了經驗,當見到梅子時,唾液腺就會作出反應而分泌唾液。談論梅子時也分泌唾液,產生了“止渴”的效果。人體是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實現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從而使人對內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適當的反應,更好地適應環境。
小結: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人類是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這種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是人類特有的復雜反射。
作業:練習冊本節內容
【本節教案特點】
采用驚、奇、熟例子輔助教學,創情景 - 設問題 - 觀察思考或假設 - 實驗 - 得出結論等。在循序漸進的師生互動中,學生學得輕松、主動;教學形式變得直觀、多樣、民主。由于在設計時注意了交互操作和分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在探索中培養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實驗能力,使教學信息得到了及時反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將來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神經調節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科學 七年級 下冊》中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第三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及各種生命活動的調節時刻都離不開神經系統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紹了反射、反射弧、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等基礎知識。文章內圖文并茂的舉了一個“望梅止渴”的例子,加深了學生對“人由語言刺激而產生復雜反射”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而且還滲透了語文學科。在本節課中沒有出現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這一專有名詞,而是以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來表述,這正是以課標為依據,體現了課標中的要求——是“概述了解”這一層次。
在本節中有一個“膝跳反射”的實驗和“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通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義和反射弧的組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不需要任何復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組,相互配合來完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充滿情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都是以生活事例來引出相關知識的。而且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們容易理解。本節課以課標為依據減少了一些名詞術語。例舉了“望梅止渴”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的將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我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能夠舉例說出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3、簡單說出反射弧的構成。
(二)技能性目標:本節課推出了一個實驗和一個探究活動,這更加豐富了課堂內容。通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加強多種能力的培養。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來理解知識,更體現了素質教育。因此,確定能力目標如下:
1、模仿教師的演示,學習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
2、體驗科學探究活動。
3、通過小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于我校教學條件有限,通過學習、做實驗和參與探究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確定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于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識別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師采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三、教學預設
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的容量和參考書的要求,我將本課課時預定為2課時。現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預設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緊扣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主題。
以小實驗活動進入新課。
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名學生被蒙住眼睛,教師用一個牙簽刺其手指,其他學生觀察該學生做出的反應。只是該名學生感受到了,為了讓其他學生也親身經歷、親自去感受,我又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小活動——打手板:甲學生去打乙學生的手掌,乙學生迅速躲避。每位學生進行十次,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是最少的。
學生做完小活動之后,給學生設立一個問題:這兩個活動是在人體什么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又繼續設疑:該系統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調節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利用計算機展示出本課的課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由親身感受實驗和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出反射的概念。 師說“面對課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該實驗是醫學上常用來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情況的,這就是——膝跳反射”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實驗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并請一位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由兩名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去進行該實驗。實驗后請學生分別來談談感受,并繼續又舉出排尿反射和課上的縮手反射,請學生們以前后兩人為一個討論小組進行分析:這幾個活動都稱之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什么特點的反應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著自己來總結、歸納出反射的定義,最后由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反射的定義,這樣使得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
(二)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通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運用反射的概念來解釋一些人的活動,從而說出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反射的定義,那么誰還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說明為什么這些事例是屬于反射活動?”學生討論并回答。這樣不但是學以致用,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復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復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學科整合、寓教于樂,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學科整合的教育機制,使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所舉出的例子都是人類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動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動呢?請舉例說明!”學生舉例后,教師設問“人和動物都具有反射活動,哪些反射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呢?”進而引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這一知識點,對于該知識點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教師又用計算機展示出“畫餅充饑”和“杯弓蛇影”成語典故的例子,讓學生來進行翻譯和分析。又加進了“聽口令,做相反動作”的小游戲。
(四)以問題的形式,為下一課留下伏筆,設置鋪墊。
“方才我們在做聽口令的游戲的時候,,有的同學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學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確,有的做得有些失誤,你們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師“有的同學說到反應速度的問題了,那么我們就來做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大家在課下閱讀104頁的探究活動方案,復習一下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是什么?你能否將書中的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計劃呢?如果有的同學認為你的小組還有其它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測定反應速度”的快慢,請你寫出你的探究計劃,在下一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后并去實施。”
(五)表達交流,暢談心得
“在本節課中我們做了許多活動,通過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呢?”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
神經調節 篇15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第二課時 說課材料
本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的知識較為抽象,如處理不好則枯燥無味,學生既沒有興趣也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故本節教學力圖在教師系統設計和引導下,從學生常見的或親身體驗過的生活現象入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運用探究、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的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突破教學重難點,輕松掌握本節的各知識點,活躍課堂氣氛,解決難點。
教學過程的設計
以flash影片引出本節課,既吸引學生注意,調節氣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自然引出新知識。同時本節教學注重了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自然的引出下一個內容。本節課教學主要采用的是---教學模式。
通過本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明確幾個問題:①神經中樞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區別和關系;②無關刺激
,關于反射類型的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舉一些反射的事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反射的反射弧是否一定要經過大腦皮層,進而歸納出簡單反射與復雜反射(神經中樞是大腦皮層)的主要區別。在復雜的反射中,還可以區分出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和無關的反射,強調前者是人類特有的,因為人類有語言中樞。在這里應多引導學生舉出事例,如吃過酸梅再看見“酸梅”的字樣而流涎、根據口令做操等等,以加深理解。
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概念: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聽口令”做相反的動作“聽口令”說倒話“這兩個游戲是不是反射呢?為什么?你還能舉出一些反射的例子嗎?課件展示:問這些反射有哪此致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舉例說明。說出概念。師板書:非條件反射先天性,條件反射后天性學生看書理解認識,教師展示課件,條件反射是怎樣建立的呢,指生來建立條件反射的建立,師展示圖片,提出問題分析解決
四、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課件展示,人吃梅看梅談梅分泌唾液,這些反射現象有什么不同?閱讀教材,教師展示狗吃骨頭,看骨頭,談骨頭動畫,讓學生分析這幾個動畫制作是虛構的?為什么?由此得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能對語言文字建立條件反射。因為人特有的語言中樞,你能舉出人特有的條件反射的例子嗎?
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通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復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復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神經調節 篇16
教學目的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b.識記)。 2.興奮的傳導、植物性神經調節和高級神經中樞的調節(c:理解)。 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和聯系(a:知道)。教學難點 1.興奮的傳導。 2.高級神經中樞的調節。教學用具 投影儀;腦模型。 電腦動畫:反射弧模式圖;興奮沿反射弧傳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突觸小體構模式圖;突觸小泡內遞質的釋放作用。 投影片:神經纖維傳導的投影片;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特點的比較表。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結合直觀教學。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引言:在初中生物第二冊第九章中,我們學習過神經調節的基礎知識,知道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類。現在大家先看四組畫面。 (演示電腦動畫。) 1.脊蛙的搔扒反射;2.馬戲團的狗熊耍雜技;3.經過訓練的狗聽到鈴聲分泌唾液;4.剛出生的小豬吃奶。 提問:哪組畫面屬于非條件反射?什么叫非條件反射?哪組畫面屬于條件反射?什么叫條件反射? (回答:略。) 提問:條件反射有什么意義呢? (回答:大大提高了動物適應復雜環境變化的能力。) 講述:以上我們搞清了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那么究竟什么叫反射呢? (回答: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人和動物體對體內和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規律性的反應。) 講述: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提問:反射弧由哪幾部分組成? (回答:略。) 討論:就縮手反射的反射弧(針刺指尖)分析一下反射弧的五部分。 (由學生完成。教師小結,歸納板書要點。) 講述: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完整才能完成反射。試想:當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后,興奮怎樣經過反射弧的各部分從感受器最終到達效應器呢?現在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演示反射弧模式圖,并借助此圖復習神經元結構的知識。(細胞體、突起、神經纖維,為興奮傳導打基礎設伏筆。)] (演示反射過程中興奮沿反射弧傳導的電腦動畫。)提問:根據上述講解、觀察,興奮在一個反射弧上傳導時,有的在一個神經元內(主要在神經纖維上),有時需要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這兩種情況下的傳導方式是否相同呢?教師答:不相同。這是兩種不同的傳導方式。 我們先來研究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講述:(出示神經纖維傳導的模式圖投影片。)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即物理課中的電勢)表現為膜外正電位、膜內負電位。當某一部位受到刺激產生興奮時,該部位的膜發生很快的電位變化:膜外由正電位變為負電位,膜內則由負電位變為正電位,但鄰近未興奮部位仍然維持原來的外“正”內“負”。 提問:請同學們按照物理課的電學知識討論一下將會出現哪些情形? (回答:略。) 歸納: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之間形成電位差,有了電荷移動,形成了局部電流。 提問:電流方向如何呢?(要求回答:膜外電流從本興奮部位流向興奮部位,膜內則相反。) 結論:在膜內外形成了局部電流回路。可用示波器記錄到其存在。 講述:這種局部電流又刺激相鄰的未興奮部位發生上述同樣的電位變化,又產生局部電流。依次進行下去,興奮則不斷向前傳導,已興奮部位又依次恢復原先電位。 需要說明的是興奮傳導在神經纖維上以電流形式進行,但它與電流在金屬導線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演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全過程的電腦動畫,加深學生印象,幫助學生理解。) 提問:當興奮傳導到神經纖維(如軸突)的末稍時,怎樣到達下一個神經元呢?也就是在不同的神經元之間,興奮是如何傳遞的呢? 講述: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突觸來傳遞的。 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 (演示突觸小體結構模式圖。) 講述:邊指圖邊講解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軸突末梢經多次分支,每個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狀或球狀小體,叫突觸小體,這些突觸小體可以與多個神經元細胞體或樹突相接觸,形成突觸。 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突觸由三部分構成: ①突觸前膜——突觸小體的膜; ②突觸后膜——與突觸前膜相對應的胞體膜或樹突膜; ③突觸間隙——突觸前膜與突觸后膜之間存在的間隙。 突觸小體內近前膜處含大量突觸小泡,內含化學物質——遞質。 當興奮通過軸突傳導到突觸小體時,其中的突觸小泡就釋放遞質進入間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經元興奮或抑制(聯系生活實例加以分析說明)。這樣興奮就從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 (用電腦動畫演示上述過程。) 請同學們閱讀“細胞間傳遞部分”的倒數第二段內容,閱讀后回答問題。 提問:興奮在細胞間的傳遞是單向的嗎?為什么? (回答:是單向的。因為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小體內,只能由前膜釋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經元興奮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傳遞。) 小結:本節課的內容以興奮的傳導為重點,整個過程連續起來可表示為:刺激——膜電位變化——突觸小泡內遞質釋放——膜電位變化。 大家在掌握上述內容時,一定要注意聯系模式圖,并注意在實際中的應用。如臨床上用藥物局部麻醉的機理是什么?(藥物抑制突觸小泡釋放遞質,興奮不能傳遞。) 提問:我們知道,進食后食物要消化,食物消化的過程離不開胃腸蠕動。你能感覺到胃腸蠕動嗎?為什么? 胃腸蠕動我們是感覺不到的。原來調節其活動的神經叫植物性神經。什么叫植物性神經呢?植物性神經調節作用有何特點?有關這部分內容請同學們課下閱讀課外讀“植物性神經調節”。 (第二課時) 初中生物課中我們已經學習過人的大腦皮層中有神經中樞,如:軀體運動中樞、軀體感覺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等。 請同學們根據初中已學過的知識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提問:中樞神經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回答:腦、脊髓。)提問;中樞神經與神經中樞相同嗎? (回答:不相同。) 提問:人和高等動物的高級神經中樞指什么?。 (回答:大腦皮層。) 講述:同學們回答的很好。大腦皮層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它無論在控制軀體運動、人類的語言活動和內臟活動方面都是如此。下面我們首先看看大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出示腦模型,并找到中央前回。) 軀體各部分的運動機能在大腦皮層第一運動區都有它的代表區,第一運動區的機能有哪些特征呢? 當刺激中央前回頂部時,可引起下肢運動;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時,倒出現頭部器官運動;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時,可以出現相應器官運動。這不僅說明軀體各部分運動機能在大腦皮層第一運動區都有其代表區,而且二者位置關系倒置。即:中央前回從頂部→底部,正好與軀體代表區從下肢→頭部相對應。 同學們看課本圖4-14,并注意圖下注釋。 講述:從圖可以發現,大腦皮層第一運動區的代表區范圍的大小只與軀體運動的精細復雜程度有關,而與軀體的大小無關。如人類最靈巧的手雖然在整個人體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大腦皮層代表區中所占的區域卻很大;又如:我們的一張小巧的嘴,卻在大腦皮層代表區張開大口占據“地盤”;人體的軀干雖然占了人體的很大體積,但在大腦皮層代表區的范圍卻只有很小一部分。因此,運動區的機理主要有上述兩點特征。 講述:語言活動是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語言功能在大腦皮層也有其特定代表區域,我們稱之為言語區。 (看課本中圖4—15。) 臨床資料表明:當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區)受到損傷時,會導致運動性失語癥,即病人能看懂文字,聽懂別人談話,但不能講話,不能用語詞表達自己的思想;當皮層額上回后部(h區)受到損傷時,則會出現病人會講話、會書寫,能看懂文字,卻聽不懂別人講話,這種情況叫做聽覺性失語癥。 注意兩類“失語癥”的核心分別為: 不能講話——運動性失語癥 聽不懂——聽覺性失語癥 另外,臨床資料表明,當大腦皮層某些區域受損,還會造成 失寫癥、失讀癥等。 下面請大家閱讀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相關的兩段內容(包括小字部分,了了解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的聯系以及下丘腦的重 要調節作用。 小結:總之,神經系統是人和高等動物的主要的功能調節系統,各項生命活動一般都是在大腦皮層、下丘腦、植物性神經等共同調節作用下才得以協調進行。 通過初中生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腦干中有心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脊髓灰質里有排便中樞、排尿中樞;通過對本冊小字部分的閱讀,我們也了解到,位于間腦的下丘腦與內臟活動密切相關。它們的活動都要受到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控。這說明神經系統各部分的調節作用是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正是由于神經系統的協調統一,機體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以適應內部和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 研究結果還證實:大腦兩半球的作用也存在類似特點,互相協調、互相補充。如,左半球支配說話、寫字,并在進行數學計算和抽象推理等方面起決定作用;而右半球在形象思維、認識空間、理解音樂和理解復雜關系方面的能力則優于左半球。二者優勢互補、共同開發,有助于人體的全面發展。 以上我們學習了有關神經調節的一些新的知識。前面大家還學習過動物體液調節的相關知識,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在動物體內是同時存在的,都是機體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二者這兩種調節作用共同協調相輔相成,一方面體內大多數內分泌腺都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樞神經系統調節的;另一方面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如甲狀腺激素就是大腦的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在上述這兩種調節作用中動物的各項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調節。 但是由于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體液調節主要是激素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而發揮調節作用的。因此,這兩種調節方式各有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比較一下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不同特點。 (投影展示表4-2。表中只給比較項目,具體內容采取先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提問的方式完成。) 小結:人和高等動物的神經系統結構復雜,調節功能也很多,既有各自的獨立性,更表現出高度的協調統一,神經系統的調節還與激素調節相互配合,使機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使生物體各項生命活動得以順暢有序地進行,以適應機體內部對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板書設計二、神經調節(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條件反射(先天的);條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缺一不可)。(二)興奮的傳導 1.神經纖維上傳導(1)未受刺激時:膜外——正電位膜內——負電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興奮時,該部位膜外由“正”→“負”膜內由“負”→“正”(3)電位差→電荷移動→局部電流→局部電流回路 (4)興奮以電流的方式沿著神經纖維迅速向前傳導 2.細胞間的傳遞(1)突觸的定義 (2)突觸的結構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3)突觸小泡內遞質的釋放作用(4)興奮在細胞間的傳遞是單向的(三)高級神經中樞的調節 1.中央前回第一運動區(1)中央前回皮層代表區的位置與軀體各部分的關系是倒置的。(2)大腦皮層第一運動區代表區范圍的大小與軀體大小無關,而與軀體運動的復雜精細程度有關。 2.言語區(1)運動性失語癥(2)聽覺性失語癥 3.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的聯系 4.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協調統一 (四)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