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調節(精選13篇)
神經調節 篇1
高中生物第一冊(必修)學案
第25課時 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神經調節
知識精華
1.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與應激性的區別)
、欧N類: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平Y構基礎——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2.神經調節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
、沤Y構:細胞體,突起(+髓鞘→神經纖維→神經)
、乒δ埽
、佼a生興奮
、趥鲗d奮:基本形式——神經沖動
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刺激→膜電位變化→局部電流→未刺激部位膜電位變化→局部電流
特點:雙向傳導
細胞間的傳遞:興奮→一個神經元的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下一個神經元)→興奮或抑制
特點:單向傳遞
題例領悟
例1 如果支配某一肢體的傳入神經及中樞完整,而傳出神經受損,那么該肢體( )
a.能運動,針刺有感覺 b.不能運動,針刺有感覺
c.能運動,針刺無感覺 d.不能運動,針刺無感覺
解析:完成一個反射必須有一個完整的反射弧。傳出神經受損、其他正常,則表現出傳出神經所支配的肌肉不能運動,但感覺仍然存在。答案:b。
例2 下圖為反射弧示意簡圖,興奮在反射弧中按單一方向傳導,這是因為( )
a.在②中興奮傳導是單一方向的
b.在③中興奮傳導是單一方向的
c.在④中興奮傳導是單一方向的
d.以上說法都對
解析:組成一個反射弧的神經元主要有三類: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三者之間通過突觸相聯系。突觸的結構由軸突與細胞體、樹突接觸,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組成。興奮只能由前膜向后膜傳導,即突觸決定了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導的單向性。本題考查興奮在神經纖維(雙向)和在神經元之間(單向)的傳導情況。答案:b。
自我評價
一、 選擇題:
1.下列反應屬于條件反射的是 ( )
a.見到話梅就分泌唾液 b.手一碰到火就縮回來
c.嬰兒一出生就會吮奶 d.人遇見強光就會閉眼
2.當一個人的脊髓從胸部折斷,針刺大腿,該傷者 ( )
a.產生縮腿反射并感到疼痛 b.產生縮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產生縮腿反射能感到疼痛 d.不產生縮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3.下圖是在一條離體神經纖維的中段施加電刺激,使其興奮。圖表示刺激時的膜內外電位變化和所產生的神經沖動傳導方向(橫向箭頭表示傳導方向)。其中正確的是 ( )
4.已知突觸前神經元釋放的某種遞質可使突觸后神經元興奮,當完成一次興奮傳遞后,該種遞質立即被分解。某種藥物可以阻止該種遞質的分解,這種藥物的即時效應是 ( )
a.突觸前神經元持續性興奮 b.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興奮
c.突觸前神經元持續性抑制 d.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抑制
二、 簡答題:
5.下圖為脊髓反射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⑴對反射弧結構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①代表傳出神經 b.③代表神經中樞的突觸
c.m代表效應器 d.s代表感受器
、圃诜瓷浠≈,決定神經沖動單向傳導的原因是( )
a.沖動在s中單向傳導 b.沖動在②中單向傳導
c.沖動在③中單向傳導 d.沖動在①中單向傳導
、羌僭Om是一塊肌肉,現切斷a處,分別用閾值以上的電流刺激ⅱ、ⅲ兩處,則發生的情況是:刺激ⅱ處,肌肉 ;刺激ⅲ處,肌肉 。
自我評價答案:
一、 選擇題:
1. a 2.b 3.c 4.b
二、 簡答題:
5.⑴a ⑵c ⑶收縮 無反應
神經調節 篇2
本節課是圍繞“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及“反射的類型”展開的。如何形象、生動地使學生了解反射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之一,教師以活動開頭,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出“反射”以詞。接著以“膝跳反射”的實驗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反射。對于反射的概念,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而是分解成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回答問題同時自然歸納出反射的定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處處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關于“反射弧的組成”,與課堂開頭的活動互應,引導學生思考“手是先感覺到疼還是先縮回”這個問題,要解答它應先了解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自己總結出反射弧的組成。另外,學生通過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進一步鞏固了反射弧的組成知識。
復雜反射的建立是通過“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為例來講解的!靶」纷鏊阈g”這道思考題即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復雜反射的建立過程,又引導學生思考“動物能否理解文字、數字的含義”,進而得出結論:對于某些語言刺激,能形成復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
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是第一次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包括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到實施計劃和得出結論的全過程,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交流設計方案。
神經調節 篇3
人大附中 李文莉
教學目標:
1、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4、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5、了解復雜反射建立的過程。
重點和難點:
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本節的重點;反射弧的結構,如何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是難點。
課前準備:
1、制作“望梅止渴”的電腦課件;
2、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復雜反射建立的圖片資料。
3、準備一個紙盒及一些牙簽。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言:活動引起學生的思考。
配合老師完成活動:一名學生把手伸進紙盒后,馬上大叫一聲,把手縮回來。
思考:你認為這個活動主要在什么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
以活動開頭,引起學生的興趣。
完成膝跳反射實驗,總結反射的定義。
兩個同學一組,完成膝跳反射的實驗。
思考:你能歸納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過什么系統發生的反應,反應有什么特征。
組織學生完成膝跳反射的實驗,以問題引導學生在回答思考題的同時總結出反射的定義。
反射的類型: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思考膝跳反射中小腿前伸是不是有意識的行為?
列舉生活中簡單反射的事例,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的不同。
膝跳反射受大腦的控制嗎?
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區分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
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思考本堂課開頭的活動中參與活動的同學是不是感覺到疼了才把手縮回來的。
閱讀教材中反射弧示意圖,歸納出反射的組成。
嘗試說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分析活動中的現象,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進而歸納出反射的組成。
分析一種動物復雜反射的建立,了解復雜反射的建立過程。
分析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的建立過程: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單一的鈴聲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鈴聲與食物反復多次結合后,只聽鈴聲不喂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認識:復雜反射是不相關的刺激與簡單反射多次結合后才建立起來的。
電腦展示: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建立的過程。
對某些語言刺激,能形成復雜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
嘗試分析“望梅止渴”建立的過程。
電腦展示:望梅止渴。
完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
設計方案、改進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
鼓勵和表揚有創意的設計和可操作的實驗方案。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拿出一個紙盒子)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做個試驗,哪位同學想到講臺配合我完成這個試驗?
學生:(踴躍舉手,其中一名學生到講臺)把手伸進紙盒,大叫一聲,急忙把手抽出。
教師:(打開紙盒,紙盒上豎著幾排牙簽)這位同學反應很快,手被牙簽扎了一下,馬上縮了回來,你認為他的這個活動主要在什么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
學生:神經系統!
教師:無論簡單的還是復雜的活動,都主要靠神經系統來調節的。神經系統如何調節我們的生命活動呢?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關于反射,我們通過實驗來了解。
學生:相互配合,完成膝跳反射的實驗。
教師: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
學生:小腿迅速前伸。
教師:叩擊韌帶,小腿迅速前伸,這是膝跳反射。前面我們做的活動:手碰到牙簽后馬上縮回,這也是一種反射,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物體在眼前突然出現時會眨眼,嬰兒膀胱里尿液多了,就會立即排尿,等等。從這些事例中,你能找出引起反應的原因,通過什么系統發生的反應以及這些反應有什么特征?
學生(討論后):反射是由各種刺激引起的,通過神經系統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教師:象這樣,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就叫反射。在膝跳反射中,叩擊韌帶是刺激,小腿前伸是對刺激發生的反應。你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小腿前伸受不受大腦的控制,是不是你有意識抬起小腿?
學生:不是。膝跳反射不受大腦控制。
教師:你還能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嗎?
學生:縮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
教師:這些反射不受大腦控制,是簡單的、人生來就有的反射。就這類反射而言,只要出現刺激,正常的人體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當你們聽到上課鈴聲,都會迅速走進教室,這也是反射,這種反射是不是人生來就有的反射?
學生:這種反射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受到大腦的控制。
教師:回答的很好,聽到鈴聲走進教室,這種反射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在生活中積累的復雜的反射,這類反射往往受到大腦的控制,F在我想重復上課開頭的活動,有沒有同學上講臺來完成這個活動?
學生(沒人舉手):牙簽會把手扎疼!
教師:同學們都知道紙盒里有牙簽會扎疼手,因為怕疼所以沒人上來完成這個活動。第一位同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手被牙簽扎了下馬上縮了回來,他是不是感覺到疼才把手縮回的?
學生:意見不一致。
教師: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學生:閱讀教材中反射弧示意圖及文字說明。
教師:現在你能回答剛才的問題嗎?
學生:手感覺到疼是神經沖動傳到大腦,但是由于傳向大腦的路徑較長,在大腦作出判斷之前,手指已經縮回了。
教師:這種反射對人體有什么意義?
學生:避免人體受到更多的傷害,有保護作用。
教師: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反射是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的,反射弧由幾部分組成?
學生: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組成的。
教師:展示膝跳反射實驗的掛圖,引導學生說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人體具有許許多多的反射,也就有許許多多的反射弧。人體的反射有的是簡單的,有的是復雜的。不只人可以形成復雜的反射,動物也能形成復雜反射。(電腦展示: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的建立)。
學生:反射建立的過程: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單一的鈴聲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鈴聲與食物反復多次結合后,只聽鈴聲,不喂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教師:復雜反射是不相關的刺激與簡單反射多次結合后才建立起來的。例如動物園里的動物表演,需要反復訓練,演出才能成功。動物表演中有一項是小狗做算術題,小狗通過叫聲能表達出算術式的答案,小狗真能和我們一樣做算術題嗎?
學生:小狗并不理解數字的意思,它通過叫聲表達算術式的答案是訓練員反復訓練的結果。
教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言,對某些語言刺激能形成復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與大腦皮層中特定的神經中樞有關!巴分箍省本褪且粋典型例子。(電腦展示“望梅止渴”形成過程的幻燈)
學生:設計并完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
本節課是圍繞“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及“反射的類型”展開的。如何形象、生動地使學生了解反射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之一,教師以活動開頭,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出“反射”以詞。接著以“膝跳反射”的實驗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反射。對于反射的概念,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而是分解成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回答問題同時自然歸納出反射的定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處處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關于“反射弧的組成”,與課堂開頭的活動互應,引導學生思考“手是先感覺到疼還是先縮回”這個問題,要解答它應先了解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自己總結出反射弧的組成。另外,學生通過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進一步鞏固了反射弧的組成知識。
復雜反射的建立是通過“狗對鈴聲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為例來講解的。“小狗做算術”這道思考題即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復雜反射的建立過程,又引導學生思考“動物能否理解文字、數字的含義”,進而得出結論:對于某些語言刺激,能形成復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
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是第一次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包括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到實施計劃和得出結論的全過程,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交流設計方案。
神經調節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科學 七年級 下冊》中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第三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及各種生命活動的調節時刻都離不開神經系統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紹了反射、反射弧、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等基礎知識。文章內圖文并茂的舉了一個“望梅止渴”的例子,加深了學生對“人由語言刺激而產生復雜反射”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而且還滲透了語文學科。在本節課中沒有出現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這一專有名詞,而是以簡單反射和復雜反射來表述,這正是以課標為依據,體現了課標中的要求——是“概述了解”這一層次。
在本節中有一個“膝跳反射”的實驗和“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通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義和反射弧的組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不需要任何復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組,相互配合來完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充滿情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都是以生活事例來引出相關知識的。而且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們容易理解。本節課以課標為依據減少了一些名詞術語。例舉了“望梅止渴”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的將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我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能夠舉例說出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3、簡單說出反射弧的構成。
(二)技能性目標:本節課推出了一個實驗和一個探究活動,這更加豐富了課堂內容。通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加強多種能力的培養。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來理解知識,更體現了素質教育。因此,確定能力目標如下:
1、模仿教師的演示,學習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
2、體驗科學探究活動。
3、通過小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于我校教學條件有限,通過學習、做實驗和參與探究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確定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于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識別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師采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三、教學預設
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的容量和參考書的要求,我將本課課時預定為2課時,F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預設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緊扣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主題。
以小實驗活動進入新課。
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名學生被蒙住眼睛,教師用一個牙簽刺其手指,其他學生觀察該學生做出的反應。只是該名學生感受到了,為了讓其他學生也親身經歷、親自去感受,我又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小活動——打手板:甲學生去打乙學生的手掌,乙學生迅速躲避。每位學生進行十次,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是最少的。
學生做完小活動之后,給學生設立一個問題:這兩個活動是在人體什么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又繼續設疑:該系統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調節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利用計算機展示出本課的課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由親身感受實驗和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出反射的概念。 師說“面對課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該實驗是醫學上常用來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情況的,這就是——膝跳反射”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實驗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并請一位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由兩名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去進行該實驗。實驗后請學生分別來談談感受,并繼續又舉出排尿反射和課上的縮手反射,請學生們以前后兩人為一個討論小組進行分析:這幾個活動都稱之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什么特點的反應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著自己來總結、歸納出反射的定義,最后由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反射的定義,這樣使得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
(二)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通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運用反射的概念來解釋一些人的活動,從而說出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反射的定義,那么誰還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說明為什么這些事例是屬于反射活動?”學生討論并回答。這樣不但是學以致用,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復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復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學科整合、寓教于樂,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學科整合的教育機制,使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所舉出的例子都是人類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動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動呢?請舉例說明!”學生舉例后,教師設問“人和動物都具有反射活動,哪些反射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呢?”進而引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這一知識點,對于該知識點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教師又用計算機展示出“畫餅充饑”和“杯弓蛇影”成語典故的例子,讓學生來進行翻譯和分析。又加進了“聽口令,做相反動作”的小游戲。
(四)以問題的形式,為下一課留下伏筆,設置鋪墊。
“方才我們在做聽口令的游戲的時候,,有的同學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學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確,有的做得有些失誤,你們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師“有的同學說到反應速度的問題了,那么我們就來做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大家在課下閱讀104頁的探究活動方案,復習一下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是什么?你能否將書中的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計劃呢?如果有的同學認為你的小組還有其它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測定反應速度”的快慢,請你寫出你的探究計劃,在下一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后并去實施。”
(五)表達交流,暢談心得
“在本節課中我們做了許多活動,通過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呢?”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
神經調節 篇5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進行認真的觀察,再由教師或學生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然后由學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導出本章課題,并且引出第一節的內容。
關于神經系統的組成,可以結合掛圖或模型,并且用列表(見本節知識結構)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神經系統的組成及組成的層次有個概括的了解。
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這部分內容,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和關鍵,要求學生達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想方設法講清楚這部分知識。這部分知識在第一章《人的身體》中已經初步講過,學生對此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可以先結合掛圖,采取談話的方式,復習和小結前面學過的知識,并且進一步闡述兩種突起的內容,然后講述它的分布。也可以讓學生邊指圖邊說明神經元的結構,或教師邊畫神經元的結構圖邊講行講述。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邊畫邊講。有關神經元功能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對刺激、興奮、沖動等概念都很生疏,而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學中一定要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參見“課外讀”和“參考資料”)。講述“興奮”時,還要注意與常用詞語興奮的含義區別開。
神經元的分布部分,既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這部分知識內容抽象,牽涉到整個神經系統的各個方面,而且名詞概念多而生疏,學生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知識基礎。因此,教學中應該運用神經系統整體的掛圖和中樞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剖面圖來講述。首先,要講清楚灰質和白質的概念,因為不論脊髓和腦的結構多么復雜,而它們都是由灰質和白質構成的。其次,要講清楚神經中樞和神經節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下表)進行綜合性小結,以理順名詞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層次。
通過上述的綜合性小結應該使學生明確:從結構上看,神經中樞和神經節都是由一些同功能的神經元細胞體形成的;但是從分布的位置看,神經中樞位于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灰質里,神經節則位于周圍神經系統的一定部位。
講述反射和反射弧時,首先要組織學生做好膝跳反射實驗,實驗后應該讓學生來回答實驗指導中的討論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列舉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見到的反射活動,最后總結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確以后,要運用反射弧模式圖和膝跳反射圖解,進一步使學生明確反射弧是指發生反射時,神經沖動傳導所途經的結構。它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同時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最后,可以用下面的圖解來總結有關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識:
通過本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明確幾個問題:①神經中樞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區別和關系;②感受器是傳入神經末梢部分,而傳入神經末梢又可以叫感覺神經末梢;③效應器是傳出(也叫運動)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體,它與感受器的組成是不一樣的;④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之所以比較簡單,是因為它只有兩個神經元參與。稍復雜一些的反射弧,如課文中的反射弧模式圖所表示的那樣,在神經中樞部分還有中間神經元(也叫聯絡神經元),把傳入和傳出神經元聯系起來。
膝跳反射實驗是比較容易做的實驗,但也要注意幾個問題:①被實驗者的一條腿一定要自然地搭在另一條腿上,并且不要觸及其他任何物體,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緊張,要很放松,否則實驗不能成功;②實驗者在叩擊膝蓋下位韌帶時,要先用手摸到骸骨的下沿找到要叩擊的部位;③實驗者叩擊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擊部位要準確;④有條件的學?捎脦鹌ゎ^的小槌來叩擊,效果會更好一些。
本節的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可以講述本章的引言部分和本節的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元;第二課時完成膝跳反射實驗和講述反射和反射弧。
神經調節 篇6
第3節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藕喪錾窠浾{節和體液調節的特點。
、普f出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間的協調關系。
2.過程與方法:
⑴描述體溫調節、水鹽調節。
、婆e例說明神經、體液調節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毒品的危害,遠離毒品。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協調。
2.教學難點
人體的體溫調節與水鹽調節的分析。
三、板書設計:
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處激素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的調節。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一、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比較
二、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協調
實例一:體溫恒定的調節
實例二:人體水鹽平衡的調節
1、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四、教學過程
內容板書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講述】同學們好! 在本章的前兩節中,我們分別學習了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下面讓我們先來看圖片
【展示圖片1】玩過山車的圖片
【講述】過山車大家玩過嗎。在游樂園乘坐過山車,頭朝下疾馳時,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還會狂呼亂叫。如果此時檢測血液,發現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腎上腺素含量也明顯升高。這一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為“過山車現象”。
問題探討:
1、 既然知道做過山車是安全的,為什么心跳還會加速呢?
這個例子中,人體所作出的反應,那些與神經調節有關?那些與激素調節有關?你能說出兩者之間的關系嗎?
〖留待學完新課后回答〗
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響下,全身的血液要進行重新分配,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雖然知道坐過山車是安全的,但不免還是有點擔心,在這種狀態下,內分泌系統分泌出腎上腺素等多種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壓上升。
2.人由于緊張,會緊握雙拳、發出叫喊等,這些反應與神經調節有關;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壓上升等與激素調節有關。在這種緊張的狀態下,腎上腺、垂體等一接到神經系統的信號,就分泌多種激素進行應急。
新課導入
按現在同學們所掌握的知識,對“過山車現象”其中的奧妙還很難理解得很透徹。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相關的知識,學完了我們再重新來審視這些問題。
轉折
第3節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處激素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的調節。
什么是體液調節呢?看到體液調節大家馬上能聯想到什么?
為什么有這樣的聯想呢?這兩者有什么關系?
所以我們可以說激素調節就屬于體液調節。但是,體液調節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調節嗎?
提示:兔子在co2濃度過高的環境中呼吸會加快加強,這說明co2有什么功能呢?
co2在生物體內是通過什么運輸的呢?
所以,co2的調節應該屬于哪種調節方式?
除了co2以外,還有很多其他非激素類調節因子也在生命活動的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請同學總結什么是體液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
激素調節。
因為我們之前學過,激素調節的第2個特點就是:通過體液運輸。
這說明co2也能調節生命活動,它的作用是促進呼吸運動。
體液。
體液調節。
激素和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稱為體液調節。
一、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比較
要更好解釋“過山車現象”,我們先要把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二者各自不同的特點來做個比較。
先簡單復習一下前兩節的相關內容。
1、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結構基礎是什么?
2、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和神經元之間是以什么方式傳遞的?它們的速度怎樣?
3、 激素的分泌有著什么樣的調節機制?激素從產生到起作用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由此,同學們通過討論,分析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不同點。填下表【板書】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1:神經調節是以反射為基本活動方式,其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在神經元之間是以神經遞質的方式傳遞的。前者的傳遞速度非?,后者要稍慢一些。
3:激素調節存在著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腺的分級調節機制和反饋調節。激素在內分泌腺細胞中合成以后,通過外排作用分泌到體液中,通過體液的傳送,作用于靶細胞、靶器官。
思考討論填表
〖精講〗神經調節是以反射為基本活動方式,其結構基礎是反射弧,當然它的作用途徑就是反射弧了。體液調節中的激素或其他調節因子都必須靠體液來運輸,它的作用途徑自然是體液的運輸。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形式是神經沖動,產生原因是形成了局部電流,所以這種運輸速度非常快。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雖然有突觸延擱的現象存在,但相對來說延擱的時間還是非常短的。而體液體調節需要經過物質的分泌、體液的運輸、與靶細胞的受體結合等過程,時間經過得就長了。
神經調節中,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所以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射作用范圍就是這條反射弧的效應器,比較準確而局限。體液調節中的激素和其他調節因子廣泛彌散在體液中,很多調節因子(如甲狀腺激素、co2)的靶細胞是幾乎包括全身所有細胞。即使它有特定的靶器官,它的功能也常常會影響到全身。如胰島素分泌的不正常會使流遍全身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過高,產生糖尿病。
神經調節中因為神經沖動的產生是由于局部電流回路,神經纖維上的膜電位在興奮后馬上回到靜息狀態,而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神經遞質在突觸間隙中存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很快會受突觸間隙中的其他物質的影響而失去功能。所以每次反射產生的時間很快,完成后又馬上回到原來狀態。而體液調節中激素或是其他調節因子被分泌到體液中后,它能存在較長的時間。
我們通過分析知道,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作用方式和結構基礎都是不同的,但兩者又是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的。那么兩者間有什么關系呢?這兩種調節是怎樣進行協調的呢?
轉折
二、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協調
這里我們用兩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問題。
實例一:體溫恒定的調節
1.不論是在炎熱的環境中,還是在寒冷的環境中,人的體溫總是保持恒定的,這種恒定有什么意義?
2.一個物體溫度的高低取決于什么?人的體溫高低又取決于什么?
3.人體通過什么途徑產生熱量?通過什么途徑散失熱量?
【講述】體溫的恒定對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人體熱量的來源主要是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放能,人體安靜時以肝臟放能為主,運動時以骨骼肌為主。熱量的三處主要通過汗液的蒸發,皮膚內毛細血管的散熱,其次還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出示圖:體液調節圖解
4.寒冷的環境中,要維持體溫的恒定,產熱的結構發生什么變化?散熱的結構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是在炎熱的環境中呢?5.在上一節課上我們曾經接觸過一種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調節機體產熱增加,是什么激素?
6.人體的產熱和散熱是受什么調節和控制的呢?如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
7.在這個實例中,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是怎樣的?
8.人體的體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恒定嗎?哪些情況下可能導致體溫失恒?如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應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維持體溫的恒定?
9.請根據人體體溫調節機制簡圖解釋,極地和高溫車間工作人員是怎樣調節體溫的?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還應分別采取哪些措施?
10.人體每天都要從飲食中獲得水和各種無機鹽,同時又要通過多種途徑排出一定的水和無機鹽,以維持內環境的穩態。水鹽排出的主要途徑是排尿。關于尿液的形成,我們在初中時已經學過,這里大家來重溫這個知識。尿液形成過程中直接影響尿量多少和回到內環境中水鹽的量的是在哪里進行的什么過程?
11.關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們在第2節練習的題目中接觸過了,還記得它的作用嗎?
【轉折】很好。水鹽調節的機制非常復雜,涉及多種激素和神經的協調作用。下面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關神經調節為例,來探討水鹽平衡的維持。
1.人體內的代謝反應是酶促反應,而酶必須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體溫總是保持恒定,人體內的酶促反應就能穩定的進行,大大提高的人適應變化中的環境的能力。
2.物體的溫度高低取決于該物體所處的環境的溫度。而人的體溫高低和環境溫度高低沒有必然的關系,它取決于人體代謝產生的熱量和人體向環境中散失的熱量之間的比例。
3.人體主要通過呼吸作用產生熱量,主要通過體表熱輻射散失熱量。
4.寒冷環境中作為產熱結構的肌肉和肝臟代謝旺盛,產熱多;作為散熱結構的汗腺分泌減少,毛細血管收縮,散熱減少。炎熱環境中,肌肉和肝臟代謝減弱,產熱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細血管舒張,散熱增多。
5.甲狀腺激素。
6.人體的產熱和散熱是受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的。體溫變化的刺激被下丘腦感受到后,神經系統通過反射弧產生相應反射,同時體液中如甲狀腺激素等能調節體溫的激素含量也會發生變化,神經和體液共同調節產熱結構和散熱結構發生相應變化。
7.在這個實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腦的體溫感受器,它屬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關激素的內分泌腺就相當于效應器。所以,這個實例中體液體調節受神經調節的控制,它們共同作用完成對產熱和散熱的控制。
8.人體的體溫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恒定的。當環境溫度持續長時間過高或過低,超出了機體所能調節的限度,就可能導致體溫失恒。如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應采取增減衣物、轉移到溫度適宜的環境中、物理降溫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維持體溫的恒定。
9.極地工作人員通過神經和體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臟細胞代謝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細血管收縮。而在高溫車間工作的人則正好相反。因為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極地工作的人員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溫水,作室內加熱等措施。高溫環境工作的人多喝鹽開水補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鹽分,室內要通風,準備風扇、室內降溫等措施。
10.是在腎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鹽分的重吸收過程。
11.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腎臟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促進水的重吸收。
1、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實例二:人體水鹽平衡的調節示圖:水鹽平衡調節圖解
【說明及問題】1.大家根據水鹽平衡調節圖解,展開分析討論,然后分別請兩位同學來說明當飲水不足和飲水過多的情況下,人體是怎樣保持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的。
2.在這個實例中,下丘腦及參與了神經調節,又作為內分泌腺參與了體液調節。請同學比較分析實例一和實例二,進一步闡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提示】經過分析我們知道,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在這種情況下,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
3.反過來,體液調節對神經系統就沒有作用了嗎?請舉例說明。
【講述】是的。另一方面,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如幼年時甲狀腺激素缺乏,就會影響腦的發育;成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
1.生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細胞外液滲透壓就會升高,這一情況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使得下丘腦一方面把信息傳到大腦皮層感覺中樞,使人產生渴覺而主動飲水,結果就能使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這部分屬于神經調節。另一方面,下丘腦還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體釋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強了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了,回到內環境中的水分增加,就會使細胞滲透壓下降趨于正常。這屬于體液調節。
1.生2:當人飲水過多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就會降低,這一情況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使得下丘腦一方面把信息傳到大腦皮層感覺中樞,使人不產生渴覺。另一方面,下丘腦還減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體釋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減少,就減弱了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內環境中的水分減少了,尿量增加了,就會使細胞滲透壓升高趨向正常。
2.課本p33第一段。
3.有的。比如說甲狀腺激素的幾個功能中有一個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與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關。
【小結】總之,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正是由于這兩種調節方式的協調,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才能協調一致,內環境的穩態才能得以維持,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機體才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
解決 “問題探討”
見開頭提示
最后請同學們閱讀課后的文章——拒絕毒品、慎用心理藥物。
閱讀思考談談對此的想法。
拒絕毒品
〖作業〗〖教師適當提示〗
基礎題1.(1)×;(2)√。
2.提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雖然人體每天攝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還是需要一定的水量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喝水過少,尿量就會很少,那么應通過尿液排出的體內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就會造成人體內環境的紊亂。
拓展題1.激素傳遞的信息需要通過體液的傳送,然后與相應的靶細胞上的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多數情況下是比較緩慢的;而神經傳導的興奮在同一個神經元上是以電流的形式,只在突觸處才轉化為化學信號的形式,所以激素傳遞信息多數情況下沒有神經傳導興奮的速度快。
2.在緊急情況下,緊急信號通過交感神經作用于腎上腺髓質,一方面促進腎上腺素的合成,另一方面促進它的釋放。腎上腺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提高其興奮性,使機體警覺性提高,反應變靈敏;同時作用于其他組織,使肺通氣量增加,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到骨骼肌和肝臟,促進糖原和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這一過程中,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的作用(即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很難區分,它們相互配合,有利于機體應付緊急的情況。
獨立完成作業
神經調節 篇7
課型:新授課 課時:2教材分析:本節教學應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緊扣人與環境的關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關知識。學情分析:學生對神經調節的現象雖有一定的認識,但對神經調節是怎樣進行的知識卻知之甚少。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實驗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教學目標:1、 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 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3、 描述反射弧的結構4、 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的單反射和復雜的反射5、 提出有關反應速度的問題,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教學策略: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分析討論---相互交流---得出結論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反射(reflex)人體(動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第2課時 1、反射弧(reflex arc) 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2、測定反應速度 激情、質疑 產生強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實驗探究(參照書p101略) 表述交流 歸納概念 進一步明確 激情、質疑 自學探究 表述交流 歸納總結 得出結論 小組合作 相互交流 做出假設 制定實驗計劃 實施計劃 得出結論 相互交流 進一步鞏固 解答 創設情景:開始學騎自行車為什么總是東倒西歪?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實驗:膝跳反射 強調:實驗成功的關鍵① 叩擊部位:膝蓋下方韌帶② 叩擊時機:受試者放松且未注意指導、幫助 舉例:含羞草對外界的反應是反射嗎?衣藻或草綠蟲的應激性是反射嗎? 強化認識 創設情景: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腦的控制? 幫助、指導 案例強化:針扎手,是先縮手,還是先感到疼? 組織學生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指導、幫助 知識回顧感悟與收獲達標檢測:瞭望角布置作業 注: 腦 (疼) 針扎手---手皮膚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手肌肉、骨骼---做出反應 脊髓 (縮手) 可見,疼的感覺,其反射弧所經過的路徑較長。所以,我們應該是先縮手,再感到疼。不過,由于先后時間相差太少,往往會錯誤的認為同時進行。
神經調節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條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標:
通過實例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說明:知識目標3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說要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明了:人類恃有的語言功能是使人類具有特殊條件反射(對言語。文字信號發生特有反應)能力的生理基礎。為此需要在認識上能夠區別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條件反射的一般規律,理解條件反射作為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使動物和人類具有適應環境的更強能力的生理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循認識的遞進規律,要從反射調節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種不同性質反射的概念,然后強調對兩類反射性質的理解,再來分析建立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最后提出人類特有條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具準備
吃梅、看梅、談梅的投影片或者掛圖。實驗過程中積累的資料(幻燈片的形式)
難點、重點分析
1.難點:條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是使無關刺激經過多次同非條件刺激結合之后,通過高級神經活動轉化為條件刺激的過程。怎樣結合才能實現轉化?認識這一問題,需要對無關刺激的性質、非條件刺激的性質,非條件刺激引發的非條件反射現象及其意義有所領悟之后,再分析二種刺激結合的具體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舉例說明上述問題時,由于學生個體經驗的差別以及對教材或教師講述的事例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情景想象,這就給總結規律、理解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造成一定困難。
突破難點的方法,一是要使實驗范例的呈現和介紹生動、直觀,二是要對刺激形式出現的時間規律加以強調,使學生對建立條件反射實驗的情景有較明確的了解。教學中可以這樣進行:
教師介紹小狗唾液分泌條件反射實驗:(1)給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這是非條件刺激引起的非條件反射);(2)鈴聲,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鈴聲是唾液分泌反射的無關刺激);(3)先有鈴聲,再給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復多次);(4)在實驗(3)之后,只給予鈴聲,狗也分泌唾液(鈴聲已成為食物的信號,即成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條件刺激)。
教師按如上步驟介紹實驗的同時,配合以圖像資料,最好使圖示活動起來,使鈴聲真的響起來。
然后教師可提問題:鈴聲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時,對狗的意義是什么?啟發學生理解,鈴聲作為分泌唾液反射的條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為進食做好準備的反應。再進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給鈴聲刺激,是否還能建立鈴聲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這樣來啟發學生認識建立條件反射的意義是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
2.重點:兩類反射的主要區別和人類具有對語言刺激建立條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節教學目標 的實現,關鍵是理解條件反射。在此基礎上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語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條件反射中的重要意義。
比較和鑒別是認識事物的基本心理過程。因此,突出重點就要特別強調:(1)將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特點加以比較;(2)將人的語言性條件反射與一般的具體刺激信號條件反射加以區別。
教學過程 :
1.引人新課:
教師可以指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體神經結構是不同的。特別是神級中樞,從脊髓到大腦,由低級到高級的中樞結構,在整體的神經調節管理功能上,應該是具有等級區別的,越是高級中樞參加的反射,越應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整體性。我們人類高級中樞——大腦皮層的發達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認識我們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認識我們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質問題?
由此便引出本節的課題。
2.分析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景:
教師:“我請兩位同學前來,幫助我完成一項實驗!薄
“××同學,請你閉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師拿出一個課前準備好的“刺激盒”給另一個同學看:盒是鮮紅色的,兩面顏色一樣,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幾枚按釘尖。然后將有刺尖的一面對正被試學生手指,舉在距指尖20~30cm處。
“××同學,現在請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當被試同學手指無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時,他會突然縮回手臂并睜眼察看情況。這一切被旁觀者們看個明白。
這時教師間大家“發生了什么?”然后請被試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紅盒子。但注意不要讓他看到另一面。
教師對被試同學:“現在,如果我讓你睜開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會怎樣呢?“……現在我們就來試試。”
這次教師只讓另一位同學看清,使用盒子沒有刺的一面來繼續做實驗。教師對被試:“你不用緊張,我并不用力,只是輕輕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試同學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縮回手臂。但可能盒子還沒有碰到手指。“現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師請另一個同學將他看到的情況一一介紹給全體觀察者。
現在教師可以提出:“我們從剛才的實驗中看到了××同學兩次‘縮手’反應,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先后兩次縮手的反應,在刺激方式。反應規律、生活意義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嗎?
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概括出,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性調節:一類是先天就會的,一類是后天學會的。學會的反射是在本來就會的反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前者被稱為條件反射,后者則叫做非條件反射。
3.分析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
教師提出,建立條件反射有什么規律呢?下面,就來分析教材中介紹的訓練狗建立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過程(見“難點分析”內容)。
然后總結出:(1)首先要使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適時地結合;(2)在(1)的基礎上實現無關刺激向條件刺激的轉化;(3)條件刺激可做為非條件刺激的信號時,單以條件刺激即可引出相應反射性反應。并且著重強調,建立條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動物適應環境能力的意義。所能建立的條件反射水平越高,適應環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強。由此再進一步提出,我們人類在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動物都強。在這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
4.分析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能力:
教師可以問同學們:“誰吃過杏?”……“我們請××同學說說他吃杏的體驗!
“現在哪些同學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應?”
“我這有兩枚杏,”教師拿出課前準備的教具——兩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紅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會使你流口水呢?”教師示“杏”給學生們看。“我敢說,現在有好多同學看到這么好的杏已經流了不少口水了。”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吃杏時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聽說‘杏’也流口水。這三種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區別?”
學生應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質有何不同,神經中樞參與的范圍、水平可能有何區別。
然后總結出,人的特有條件反射能力,是對語言這類抽象信號的刺激能建立復雜的條件反射。
最后,可以討論教材中“動動腦”部分的三個思考題。通過對類似問題的分析和解釋,及時反映一下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指導學生討論中的思想發展。比如在討論“怎樣訓練小雞到一定地點吃食?”的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一個問題進行分解:“你愿意選擇什么刺激做為后來的條件刺激方式?”“訓練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樣做?”“喂食的時間、地點等因素,你認為是否會影響訓練?”等等。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有意對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神經調節 篇9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神經系統的組成,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習本節課也為接下來學習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我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從知識基礎上來說,學生已經學習過人體幾大系統的生理結構特征,人體感覺器官及神經系統的組成。在心理水平上,學生對生物學感興趣,但是缺乏耐性和協作精神,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1、以膝跳反射實驗為例,說出什么是反射。
2、通過膝跳反射實驗,獲取完成簡單實驗的能力。
3、通過主動參與小組學習,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難點:反射的概念。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講授法、實驗法、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如果手指被某個尖銳的物體扎了一下,或不小心被燙了一下,會有怎樣的反應?學生能夠說出:感覺疼并且會把手縮回來。接著我提出問題:縮手反應是在人體什么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學生回答后,我繼續設疑:神經系統通過什么方式來進行調節呢?從而引出新課: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我采用生活實例的導入方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快速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新課展開
首先,我會向學生介紹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什么是反射,這種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我采用實驗的方式,請學生通過親身實驗,初步認識反射的概念。
我將在大屏幕上播放膝跳反射的實驗視頻,請學生注意觀察叩擊的部位以及叩擊的時機。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明確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叩擊膝蓋下方的韌帶,叩擊的時機是在受試者放松且未注意時。接下來,我會組織學生進行膝跳反射實驗。學生兩人為一組,輪換進行實驗。并且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回答以下問題:
(1)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
。2)所有的同學反應都一樣嗎?
(3)這些反應與神經系統有關嗎?
通過親身實驗和觀察思考,學生能夠給出答案:叩擊韌帶時小腿受到刺激會突然抬起,所有的同學反應一樣,并且這種反應是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從而得出反射的三個條件為刺激、規律性反應、神經系統參與。接著我會請學生嘗試說出反射的概念。師生共同歸納出反射的定義為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為了加深學生對反射概念的理解,我將展示司機看到紅燈就停車,含羞草受到觸摸會合攏葉片等案例,請學生判斷是否是反射行為。同時,我也會引導學生列舉幾個反射的例子。學生可能說出人遇冷后會打顫;物體在眼前突然出現時會眨眼等。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隨后,我會組織學生閱讀材料,思考:膝跳反射受大腦控制嗎?大腦是如何感覺到膝蓋被叩擊了?學生通過閱讀資料能夠得出膝跳反射沒有思考的過程,不受大腦控制,有關的神經中樞在脊髓內,脊髓中有通向大腦的神經,將這一神經沖動傳至大腦。接著我進行概括: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神經系統在完成調節時,會因為疲勞而使調節功能降低,并且呼吁學生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我采用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并且通過實驗操作和生活實例的展示,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參與度。
3、小結作業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由學生自主總結本課所學,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對于作業的布置,我將讓學生結合本節內容,查閱相關資料,思考:嬰兒為什么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控制排尿?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
神經調節 篇10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目標①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③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④通過實驗、探究等活動,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己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等。 教學重點 ①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教學難點 ②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一課時
組織教學,復習提問
、偃梭w神經系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谏窠浵到y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復習舊知:①神經系統各部分的組成。
②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功能。
創設復習情境。
導言
反射
參與活動:①打手。
、谧ナ种。
示范活動。
講述游戲規則。
組織學生活動。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做的這兩個活動是在你們的什么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
①概念
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僖粋同學到前面,讓另一同學站好,雙手背后。教師在第一個同學背后用牙簽扎他的手。
②拿出解剖針,示意第一個同學扎第二個同學的手。
實驗:膝跳反射
小組討論:反射的概念。
進行交流。
引發學生思考:神經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講:基本方式是反射。強調剛才我們做的兩個活動都是反射。
帶領學生繼續活動:
、傺篮炘帧
、谀贸鼋馄梳槪疽鈱W生到前面來重復上面的活動。
指導學生做膝跳反射。
引導學生通過這幾個活動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結反射的概念。
、诜N類
簡單的反射:生來就具有的。
復雜的反射: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活動:做相反的動作。
舉生活中反射的實例并分析。
解釋教師提出的問題。
交流。
小結。
參與活動。
引導學生舉例并分析。
提出問題:以上所舉實例中,哪些反射是生來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小結。
帶領學生做一個復雜的反射活動。
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提出問題。
小組討論,制定探究計劃。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并制定探究計劃。
第二課時
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俑餍〗M交流提出的問題和作出假設。
②制定計劃:
將自己制定的計劃在小組內交流,同組的同學討論并完善計劃。
、蹖嵤┯媱澓偷贸鼋Y論。
、軈R報與交流。
實施探究計劃
各小組復習上節課提出的問題。
小組內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計劃,然后通過討論完善計劃。
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計劃,進行探究活動,根據實驗得出結論。
各小組間交流(匯報實驗過程和得出的結論),進行小結。
組織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探究活動。
以某一小組的方案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并完善計劃。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
巡回指導、幫助各小組實施計劃。
幫助各小組得出結論。
組織小結并作出評價。
反射弧
、俑惺芷鳎焊惺艽碳,產生沖動。
②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神經中樞。
③神經中樞:產生沖動,傳給傳出神經。
、軅鞒錾窠洠簜鲗窠洓_動。
⑤效應器:由傳出神經的神經末梢與相應的肌肉組成。
以“抓住尺子”為例,分析反射弧的組成。
分析“手拿燙饅頭后,來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組成。
引導學生以“抓住尺子”為例,分析反射弧的組成。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
神經調節 篇11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包括三個知識點: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構成; 3 、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本節內容是初中生物中最抽象、最難的內容,學生只能觀察到外在表現,而在體內的活動過程,看不見,摸不著,抽象性太強而直觀不足,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好。
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上述特點,教師應著重采用 “(吃)驚、好(奇)、熟(悉)”例子去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出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構成; 3 、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的知識用最熟悉的例子、直觀手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4.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能力目標
1.通過膝跳反射實施,獲取完成簡單實驗的能力。
2.提出有關反應速度的問題,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反射,特別是復雜反射的學習,理解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復雜反射的過程,并用此理論指導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有了反射,機體方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由此形成機體與環境和協統一的觀點,進而產生關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教學難點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學方法
談話法、實驗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準備更多的有關反射的例子供上課時選用。
2.學生準備:(1)預習課文。
(2)網上或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人體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整體,神經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稱為: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老師舉個例,同學害怕不害怕? 說話間,教師來到了一位同學的座位面前,話音一落,教師就猛拍了一下他的桌子。這位同學被嚇的一抖,(驚)不知所措,而其他同學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目瞪口呆,教室里安靜極了。教師笑出聲來,接著說道:這就是反射!
等到教室里再次安靜,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剛才這個反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嗎?反射的發生需要什么條件?結果是什么?反射是通過什么結構來完成的?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問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講授新課】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膝跳反射實驗
醫生為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刺激發生反應的狀況,常常做膝跳反射的實驗。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101學習做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并思考p101討論題。
兩兩相對,輪換進行實驗。(方法參照教材p101)
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小腿以膝蓋為軸突然地跳起來,迅速前伸。是否所有同學都作出相同的反應?不,有的同學小腿沒有前伸。為何沒有反應呢?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一選準叩擊部位--膝蓋下方韌帶;二是叩擊時機是趁受試者放松且未注意時。實驗沒有成功的請再做一次。
沒做成的再做。
有了剛才的體驗,請學生回答反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的?反射的發生需要什么條件?結果是什么?反射是通過什么結構來完成的?從而歸納出反射概念中的三個關鍵詞:刺激、神經系統、規律性反應。把三個關鍵詞串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從而得到反射概念。
小結: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想一想,膝跳反射、縮手反射和排尿反射是生來就有的,還是生活中逐漸獲得的?是生來就有的。
膝跳反射受大腦控制嗎(發生反射時,大腦有沒有意識叫小腿跳起)?為什么?
膝跳反射沒有思考的過程,有關的神經中樞在脊髓內,不受大腦控制。
大腦是如何感覺到膝蓋被叩擊了?脊髓中有通向大腦的神經,將這一神經沖動傳至大腦。
膝跳反射是因為快速叩擊了膝蓋下面的韌帶,大腿的一些肌肉就會迅速收縮,從而使小腿抬起。像這樣,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反射。
類似的例子很多,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引導學生舉例:物體在眼前突然出現時會眨眼;嬰兒膀胱里尿液多了,就會立刻排尿;有的人看電影,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氣管內有異物會咳嗽不停;人遇冷后會打顫;聽到有人罵自己,會氣得面紅耳赤,等等。
教師小結:大家說得很好。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內外各種刺激所做出的有規律的反應就是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神經系統在完成調節功能時,常常會產生疲勞而使調節功能降低。因此,同學們每天都要有充分的時間休息,以利于調節功能的恢復,使學習效率充分提高。同時,同學們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把每天的學習、運動、休息和睡眠等時間作合理安排,形成以時間為信號的條件反射。一旦形成條件反射,也就養成了有規律的學習生活習慣。
練習:
要求學生快速回答幾個判斷題,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1、司機看到紅燈就停車,是反射嗎?
2、含羞草受到觸摸會合攏葉片,是反射嗎?
3、草履蟲遇到棉花會改變運動方向,是反射嗎?;
然后分組討論以上各題為什么“是”或“不是”。
學生代表發言交流。
教師點評:(肯定、表揚、然后點評不足)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一定的神經結構接受刺激,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活動過程。那么,反射的神經結構是怎樣的呢?
【講授新課】
下面我們共同分析一位同學突然抓起一個燙手的饅頭后,來不及考慮就迅速松手的反射,請看課本p102圖。看圖,思考。
手的皮膚上有許多感受熱刺激的結構,我們稱為--感受器(教師板書,下神經結構都板書)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能產生--一種“燙”的信號。
這就是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信號)通過何結構傳到脊髓呢?傳入神經。
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神經系統的什么位置?脊髓中特定的神經中樞。
當脊髓內的神經中樞接受了“燙”這一信號后,立刻產生一種神經沖動即發出指令信息,這個信息又是通過何種結構傳出的?傳出神經。
最后傳至哪里?效應器。
對傳出神經將來自脊髓的指令信息,傳到使手指松開的有關肌肉中的神經末梢,這些末梢支配使手指松開的肌肉完成運動。
這樣就有了甩掉燙手饅頭的反射。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產生反射的結構基礎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反射。我們將這五部分稱之為反射弧?梢,反射弧是反射的結構基礎。
大家再考慮一下,上述反射完成的同時,我們還有沒有其他感覺?有,燙。對,由于脊髓有通向大腦的神經元,當“燙”的神經沖動傳至脊髓時,又由通向大腦的神經元把這種神經沖動傳至大腦,使人感到燙。由于傳向大腦的路徑較長,在大腦作出“燙”的判斷之前,手指已經縮回了。大家想一想,這種反射有何意義?
(1)更好地適應環境。
(2)更好地保護自己。
(3)有利于自身生存。
人體具有很多很多的反射,也就有了許許多多的反射弧。有的反射比較簡單,是生來具有的,如縮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咳嗽反射、食物反射等。有的反射就是人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獲得的,是復雜的反射,如2~3歲的小孩,聽到鈴聲或汽車喇叭聲,作出的反應比較簡單;而同學們聽到上課鈴聲,就會迅速進入教室,聽到汽車喇叭聲就會迅速躲避。
板書:反射
人類是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這種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是人類特有的復雜反射。
有的人看小說時,一會兒眉飛色舞,一會兒痛哭流涕,這是人對文字的反射。有的人說笑話,大家樂得開心大笑,這是對語言的反射。三國時有“望梅止渴”的故事,這也是對語言的反射。
人在吃梅子時,唾液腺分泌唾液。吃過梅子的人知道梅子很酸,有了經驗,當見到梅子時,唾液腺就會作出反應而分泌唾液。談論梅子時也分泌唾液,產生了“止渴”的效果。人體是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實現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從而使人對內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適當的反應,更好地適應環境。
小結: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人類是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這種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是人類特有的復雜反射。
作業:練習冊本節內容
【本節教案特點】
采用驚、奇、熟例子輔助教學,創情景 - 設問題 - 觀察思考或假設 - 實驗 - 得出結論等。在循序漸進的師生互動中,學生學得輕松、主動;教學形式變得直觀、多樣、民主。由于在設計時注意了交互操作和分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在探索中培養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實驗能力,使教學信息得到了及時反饋,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將來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神經調節 篇12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導學案北師大版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明反射的概念與反射弧的組成和功能;
2、能與同學共同完成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多少時間的實驗活動;
3、培養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
4、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
5、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思考:
本節課通過學生完成“膝跳反射”,啟發學生建立反射的概念,探討反射通過什么結構來完成以及完成反射需要一定的時間,通過閱讀學生活動,讓學生嘗試完成握手----握手反射時間的測定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活動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
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師生、學生之間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
2、能與同學共同完成測試“握手—-握手”反射時間的活動。
教學難點:
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引入課題(影片)、師生演示“膝跳反射”實驗、學生嘗試做“膝跳反射”實、學生提問、教師確定課堂探討目標、完成目標、總結討論、布置作業
教學準備:
1、分組:課前分3個小組,每組20人左右,小組成員有分工(組長,計時者,記錄者,表達與交流者)。
2、培訓:小組長、計時員和記錄員。
3、活動器材:棒槌,秒表。
4、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課:
播放影片(生活中反射活動的影片),引出神經調節通過神經系統來完成,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課題)。
二、 師生演示或學生嘗試做“膝跳反射”實驗:
1、實驗準備
被實驗者坐在椅子上,讓一條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條腿上。
2、敲擊膝蓋下位的韌帶
實驗者用手掌內側邊緣(或棒槌)快速地敲擊被實驗者上面那條腿的膝蓋下位的韌帶,同時觀察小腿的反應。
三、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完成“膝跳反射”實驗,請你們提出本節課想和老師探討的問題:
。▽W生:1、敲擊膝蓋下位韌帶時,小腿出現什么反應?這種反應叫什么
學生:2、這一活動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學生:3、完成這一活動過程(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學生:4、 為什么敲擊膝蓋下位的韌帶能完成伸小腿?
學生:5、為什么敲擊膝蓋下位的韌帶有時不能完成伸小腿這一動作?
學生:6、……
四、課堂探討問題:
教師:根據你們剛才提出的問題,選擇下列3 個問題作為本節課探討的問題。(課件)
1、 敲擊膝蓋下位韌帶時,小腿出現什么反應?這種反應叫什么
2、 、這一活動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3、完成這一活動過程(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其余問題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查找資料,網上查找,動手實驗等)解決。
五、完成探討問題:
教師:探討問題一:敲擊膝蓋下位韌帶時,小腿出現什么反應?這種反應叫什么
(學生:答案多種。)
教師:小腿向前伸,這種反應叫膝跳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展示膝跳反射動畫)
(學生:答案多種。)
教師: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
教師:能否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的實例?
。▽W生:舉例多種。)
教師:點評。
探討問題二:這一活動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教師:這一活動通過一個叫反射弧的結構來完成的。那么,什么叫反射弧呢?
。▽W生:回答多種。)
教師: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叫反射弧。這種神經結構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反射弧的結構。
(學生:多種回答。)
教師: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組成。
反射弧的功能是什么?反射弧是怎樣完成反射的?
。▽W生:多種回答。)
教師:完成反射。
其中: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傳入神經:傳導沖動到神經中樞。
神經中樞:接受傳來的沖動后產生新的神經沖動。
傳出神經:把新的神經沖動由神經中樞傳到效應器。
效應器:接受沖動,引起相應的肌肉和腺體活動。
教師:請同學談談“膝跳反射”是怎樣完成的?
(學生:學生分析。)
教師:講解(播放動畫)。
教師:根據反射弧的結構和功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的完成。
。▽W生:舉例分析。)
教師:點評。
教師:總之,在完成反射時,反射弧的五個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個部分受到損傷,都會產生調節障礙,因此,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條件。
課外活動:收集日常生活中,反射弧的某些結構受損而產生調節障礙的資料。
教師:反射通過反射弧來完成,通過反射弧完成反射所用的時間很短,究竟完成一次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呢?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問題三。
探討問題三:完成這一活動過程(即一 次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
教師:由于通過反射弧完成反射的時間很短,單獨測試一次反射所用的時間很困難,因此我們通過下面的分組活動來完成。
課堂小結:
1、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
2、完成反射的結構——反射弧。
。1)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2)功能:完成反射。
3、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時間。
布置作業:
1、根據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設計實驗加以驗證。
2、在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多少時間的活動中,如果測試組人數增加或減少10人,你認為測試的數據方面有變化嗎?通過活動加以驗證。
教學反思: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由實際生活引入,讓學生覺得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克服了本節內容抽象的困難,精心設計了教案和學案,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 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合理利用動手操作,多方位刺激學生感觀,課件精彩,操作合理,順利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以情感評價為載體,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教師應注意多對學生活動的指導,鼓勵學生與人合作,學會表達與交流,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生活動,與學生共同體驗活動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
神經調節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條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標:
通過實例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說明:知識目標3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說要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明了:人類恃有的語言功能是使人類具有特殊條件反射(對言語。文字信號發生特有反應)能力的生理基礎。為此需要在認識上能夠區別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條件反射的一般規律,理解條件反射作為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使動物和人類具有適應環境的更強能力的生理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循認識的遞進規律,要從反射調節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種不同性質反射的概念,然后強調對兩類反射性質的理解,再來分析建立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最后提出人類特有條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具準備
吃梅、看梅、談梅的投影片或者掛圖。實驗過程中積累的資料(幻燈片的形式)
難點、重點分析
1.難點:條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是使無關刺激經過多次同非條件刺激結合之后,通過高級神經活動轉化為條件刺激的過程。怎樣結合才能實現轉化?認識這一問題,需要對無關刺激的性質、非條件刺激的性質,非條件刺激引發的非條件反射現象及其意義有所領悟之后,再分析二種刺激結合的具體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舉例說明上述問題時,由于學生個體經驗的差別以及對教材或教師講述的事例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情景想象,這就給總結規律、理解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造成一定困難。
突破難點的方法,一是要使實驗范例的呈現和介紹生動、直觀,二是要對刺激形式出現的時間規律加以強調,使學生對建立條件反射實驗的情景有較明確的了解。教學中可以這樣進行:
教師介紹小狗唾液分泌條件反射實驗:(1)給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這是非條件刺激引起的非條件反射);(2)鈴聲,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鈴聲是唾液分泌反射的無關刺激);(3)先有鈴聲,再給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復多次);(4)在實驗(3)之后,只給予鈴聲,狗也分泌唾液(鈴聲已成為食物的信號,即成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條件刺激)。
教師按如上步驟介紹實驗的同時,配合以圖像資料,最好使圖示活動起來,使鈴聲真的響起來。
然后教師可提問題:鈴聲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時,對狗的意義是什么?啟發學生理解,鈴聲作為分泌唾液反射的條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為進食做好準備的反應。再進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給鈴聲刺激,是否還能建立鈴聲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這樣來啟發學生認識建立條件反射的意義是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
2.重點:兩類反射的主要區別和人類具有對語言刺激建立條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節教學目標 的實現,關鍵是理解條件反射。在此基礎上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語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條件反射中的重要意義。
比較和鑒別是認識事物的基本心理過程。因此,突出重點就要特別強調:(1)將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特點加以比較;(2)將人的語言性條件反射與一般的具體刺激信號條件反射加以區別。
教學過程 :
1.引人新課:
教師可以指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體神經結構是不同的。特別是神級中樞,從脊髓到大腦,由低級到高級的中樞結構,在整體的神經調節管理功能上,應該是具有等級區別的,越是高級中樞參加的反射,越應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整體性。我們人類高級中樞——大腦皮層的發達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認識我們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認識我們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質問題?
由此便引出本節的課題。
2.分析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景:
教師:“我請兩位同學前來,幫助我完成一項實驗!薄
“××同學,請你閉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師拿出一個課前準備好的“刺激盒”給另一個同學看:盒是鮮紅色的,兩面顏色一樣,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幾枚按釘尖。然后將有刺尖的一面對正被試學生手指,舉在距指尖20~30cm處。
“××同學,現在請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當被試同學手指無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時,他會突然縮回手臂并睜眼察看情況。這一切被旁觀者們看個明白。
這時教師間大家“發生了什么?”然后請被試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紅盒子。但注意不要讓他看到另一面。
教師對被試同學:“現在,如果我讓你睜開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會怎樣呢?“……現在我們就來試試。”
這次教師只讓另一位同學看清,使用盒子沒有刺的一面來繼續做實驗。教師對被試:“你不用緊張,我并不用力,只是輕輕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試同學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縮回手臂。但可能盒子還沒有碰到手指!艾F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師請另一個同學將他看到的情況一一介紹給全體觀察者。
現在教師可以提出:“我們從剛才的實驗中看到了××同學兩次‘縮手’反應,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先后兩次縮手的反應,在刺激方式。反應規律、生活意義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嗎?
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概括出,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反射性調節:一類是先天就會的,一類是后天學會的。學會的反射是在本來就會的反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前者被稱為條件反射,后者則叫做非條件反射。
3.分析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
教師提出,建立條件反射有什么規律呢?下面,就來分析教材中介紹的訓練狗建立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過程(見“難點分析”內容)。
然后總結出:(1)首先要使無關刺激與非條件刺激適時地結合;(2)在(1)的基礎上實現無關刺激向條件刺激的轉化;(3)條件刺激可做為非條件刺激的信號時,單以條件刺激即可引出相應反射性反應。并且著重強調,建立條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動物適應環境能力的意義。所能建立的條件反射水平越高,適應環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強。由此再進一步提出,我們人類在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動物都強。在這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
4.分析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能力:
教師可以問同學們:“誰吃過杏?”……“我們請××同學說說他吃杏的體驗。”
“現在哪些同學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應?”
“我這有兩枚杏,”教師拿出課前準備的教具——兩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紅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會使你流口水呢?”教師示“杏”給學生們看。“我敢說,現在有好多同學看到這么好的杏已經流了不少口水了!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吃杏時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聽說‘杏’也流口水。這三種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區別?”
學生應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質有何不同,神經中樞參與的范圍、水平可能有何區別。
然后總結出,人的特有條件反射能力,是對語言這類抽象信號的刺激能建立復雜的條件反射。
最后,可以討論教材中“動動腦”部分的三個思考題。通過對類似問題的分析和解釋,及時反映一下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指導學生討論中的思想發展。比如在討論“怎樣訓練小雞到一定地點吃食?”的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一個問題進行分解:“你愿意選擇什么刺激做為后來的條件刺激方式?”“訓練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樣做?”“喂食的時間、地點等因素,你認為是否會影響訓練?”等等。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有意對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學習能力進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