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精選3篇)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篇1
課 題 :
第12章 人體的自我調節
第1節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教 學 目 標:
1、描述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
2、描述神經元的形態結構特征,說出神經元的基本功能。
教 學 重 點:
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況和神經元的基本結構與特征。
教 學 難 點:
神經系統的組成
課 前 準 備:
掛圖、教具、模型、相關的資料
課 時:
1課時
教師活動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引 入 新 課:
板 書
舉例說明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人是如何完成復雜的動作的
指導看圖
說明
提出問題
(從屬關系)
講解為主
指導看書
布置任務
人體能夠協調體內各部分功能而成為統一的整體能夠協調自己與環境的關系,因而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維持自身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這種自我調節包括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
第一節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我們曾經看到過足球場上這樣的情景:裁判員哨聲一響,守門員立刻擺出準備打球的姿勢全神貫注盯著點球主罰者的舉動。就在對方起腳射門的剎那,這位門將也幾乎同時魚躍而起、飛身撲向……在這一過程中,怎樣的調節方式才能使守門將在如此緊張短暫的瞬間,完成了一系列復雜的反應?
研究表明人體內的調節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其中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起著最
為主要的作用。
通過觀察可見,由腦神經與脊神經組成的周圍神經系統猶如一條條通訊線路伸
達各處;由腦和脊髓組成的中樞神經系統則位居身體中央,管理著各部分神經的通訊聯絡。可將神經系統的組成概括如下: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 周圍神經
直接連接
系統 系統
腦 脊髓
大腦 小腦 腦干 腦神經 脊神經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基本單位
神經細胞又叫做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在受到刺激后,會產生一種生物電變化;這種變化能活細胞膜按一定方向傳導。科學家將這種可傳導的生物電變化叫做神經沖動,神經元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
一個神經元由胞體和突起組成。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中心,突起適合沿一定方向傳導沖動。突起分為樹突和軸突,每個神經元樹突可能有許多,而軸突只有一個, 樹突將沖動傳向胞體。軸突則將沖動從胞體傳出。在周圍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集中出現的部位叫神經節;由一些神經元突起集合成束,外被結締組織膜組成的結構叫做神經。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集中出現的部位色澤較灰暗,稱為灰質;大量神經元突起成束聚集之處色澤較白亮、稱為白質。
看書閱讀
分組討論舉出其他的例子。
看圖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
練習鞏固
聽、理解
看書、記憶
分組練習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 周圍神經
直接連接
系統 系統
腦 脊髓
大腦 小腦 腦干 腦神經 脊神經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篇2
第1節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課題:二、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概述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膝跳反射的實驗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4.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二)能力目標:
1.提高自己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分析、綜合、歸納等能力。
2.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
3.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不斷探究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解反射的概念。
2.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教學難點:
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教材分析: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本節內容是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在xx年的考試大綱中“生物圈中的人”只有四個部分,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就是這一章中有且僅有要考試的內容了。要理解神經調節的功能,必須先建立起“反射”的認識;理解反射過程的實現,必須掌握反射弧的結構組成及其神經元的聯系等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所以,上述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即教學重點。而教材對反射與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基本結構的認識,雖有膝跳反射活動的直觀內容及反射弧模式結構的簡要說明,但具體反射的實例介紹不多,更沒有對反射與具體的調節意義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因此能概括地認識到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是較困難的。如果忽視對概念的正確理解是不能達到最起碼的學習目的的。要強調理解概念,不只是知道定義的表述,更主要的是強調要首先認識有關的具體現象,從而抽象出概念的內涵,還要進一步運用概念對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
突破難點的主要手段應該是教材的直觀。具體地講,可以通過對反射實例的直觀、反射弧構成及神經元聯系模型的直觀等手段,創立教學的客觀認識條件,并注意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只有使學生建立起必要的具體認識,才可能實現有關的教學目標要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一副可拆分的人腦模型,還有一個20cm×10cm×3cm大小的紙盒。紙盒的一面露出約2mm長的圖釘尖,這一面的與盒的另一面顏色、圖案一致,使人不易看出露出的釘尖。注意:教師應反復嘗試釘尖的尖銳程度、露尖的長度和拍打的動作,保證刺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多媒體教具一套。
學生準備: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回顧前面所學的內容,回答所提問題。
2、學生思考、討論。 1、從上一課對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出發,同學們可以設想:在反射發生時,參與反射的各個神經元必然在神經系統內構成一定的分布和聯系,才能保證調節信息被迅速、準確、穩定地處理和傳送。那么,神經元是怎樣分布、又是如何聯系的呢?
2、引入:神經調節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呢?
預習本節內容。
教法探討:
本節教學通過演示和學生探究、舉出實例、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形成概念,再進行總結,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生面對問題,通過演示、學生探究、討論、交流來獲得圓滿答案,讓他們對于概念的掌握不僅僅是記憶,而是能夠理解,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采用的方法有:1.多媒體教學法。
2.學生實驗教學法。
3.啟發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其中一位同學邊觀察邊有節奏地拍打邊上的紙盒(無釘尖面)。
觀察。
2、拍打。
觀察。
3、學生提問。
4、根據自己的體驗舉例。
5、思考、討論。
6、歸納、總結概念。
7、利用課件,理解反射弧的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
8、思考、回答。
9、觀察。
回答。
實驗。
10、嘗試描述“膝反射”的過程。
11、認真聽取教師講解。
12、思考、討論。
進一步理解: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實現神經調節的最基本條件。
13、思考討論。 1、演示用來完成“縮手反射”道具。請兩位同學上臺觀察人腦的模型。告訴大家觀察到的現象。提醒臺下的學生注意觀察拍盒子同學的手是否按規定的節奏進行。
2、調換角色,觀察腦的剖面。同時把紙盒中有釘尖的一面露出。重復前面的動作。
3、解釋拍打者的反應。
4、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體驗舉出一些“受到刺激之后,就會做出規律性反應”的實例。
5、提問:為什么受到刺激之后,都會做出規律性反應?
6、概括出反射、反射弧的概念。
7、展示“反射弧”課件,歸納出反射弧的五個組成部分及其作用。
8、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是不是反射?為什么?
9、做膝跳反射實驗:教師可先請一位同學前來配合,由學生做被試者,教師做實驗者。由教師將實驗方法、現象演示給同學們看,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的操作與被試者的反應動作。然后請一、兩位同學談談觀察的情況:怎樣扣?扣在哪兒?如何反應?
再由同學之間兩人一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實驗。
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掌握引出本反射實驗的操作。
10、提問:膝反射的反射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11、展示課件,總結學生的結論并分析本反射的刺激與反應方式的確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擊膝蓋下位韌帶,使之受到突然牽拉,緩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應的;反應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隨即發生的伸膝關節動作。反應可重復。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適應意義: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牽拉的作用而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是對維持身體姿勢或身體平衡有利的。
12、提一些因反射弧某些部位受損而產生調節障礙的問題。如:失明、尿失禁等等。
13、預習提問:為什么訓練有素的足球門將也常會撲空射來的點球?
板書設計:
二、反射是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
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就叫反射。
(二)反射弧:
感受器-à傳入神經-à神經中樞-à傳出神經-à效應器
教學體會: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篇3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導學案北師大版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明反射的概念與反射弧的組成和功能;
2、能與同學共同完成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多少時間的實驗活動;
3、培養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
4、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
5、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思考:
本節課通過學生完成“膝跳反射”,啟發學生建立反射的概念,探討反射通過什么結構來完成以及完成反射需要一定的時間,通過閱讀學生活動,讓學生嘗試完成握手----握手反射時間的測定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活動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
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師生、學生之間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
2、能與同學共同完成測試“握手—-握手”反射時間的活動。
教學難點:
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引入課題(影片)、師生演示“膝跳反射”實驗、學生嘗試做“膝跳反射”實、學生提問、教師確定課堂探討目標、完成目標、總結討論、布置作業
教學準備:
1、分組:課前分3個小組,每組20人左右,小組成員有分工(組長,計時者,記錄者,表達與交流者)。
2、培訓:小組長、計時員和記錄員。
3、活動器材:棒槌,秒表。
4、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課:
播放影片(生活中反射活動的影片),引出神經調節通過神經系統來完成,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課題)。
二、 師生演示或學生嘗試做“膝跳反射”實驗:
1、實驗準備
被實驗者坐在椅子上,讓一條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條腿上。
2、敲擊膝蓋下位的韌帶
實驗者用手掌內側邊緣(或棒槌)快速地敲擊被實驗者上面那條腿的膝蓋下位的韌帶,同時觀察小腿的反應。
三、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完成“膝跳反射”實驗,請你們提出本節課想和老師探討的問題:
(學生:1、敲擊膝蓋下位韌帶時,小腿出現什么反應?這種反應叫什么
學生:2、這一活動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學生:3、完成這一活動過程(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學生:4、 為什么敲擊膝蓋下位的韌帶能完成伸小腿?
學生:5、為什么敲擊膝蓋下位的韌帶有時不能完成伸小腿這一動作?
學生:6、……
四、課堂探討問題:
教師:根據你們剛才提出的問題,選擇下列3 個問題作為本節課探討的問題。(課件)
1、 敲擊膝蓋下位韌帶時,小腿出現什么反應?這種反應叫什么
2、 、這一活動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3、完成這一活動過程(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其余問題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查找資料,網上查找,動手實驗等)解決。
五、完成探討問題:
教師:探討問題一:敲擊膝蓋下位韌帶時,小腿出現什么反應?這種反應叫什么
(學生:答案多種。)
教師:小腿向前伸,這種反應叫膝跳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展示膝跳反射動畫)
(學生:答案多種。)
教師: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
教師:能否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的實例?
(學生:舉例多種。)
教師:點評。
探討問題二:這一活動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教師:這一活動通過一個叫反射弧的結構來完成的。那么,什么叫反射弧呢?
(學生:回答多種。)
教師: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叫反射弧。這種神經結構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反射弧的結構。
(學生:多種回答。)
教師: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組成。
反射弧的功能是什么?反射弧是怎樣完成反射的?
(學生:多種回答。)
教師:完成反射。
其中: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傳入神經:傳導沖動到神經中樞。
神經中樞:接受傳來的沖動后產生新的神經沖動。
傳出神經:把新的神經沖動由神經中樞傳到效應器。
效應器:接受沖動,引起相應的肌肉和腺體活動。
教師:請同學談談“膝跳反射”是怎樣完成的?
(學生:學生分析。)
教師:講解(播放動畫)。
教師:根據反射弧的結構和功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的完成。
(學生:舉例分析。)
教師:點評。
教師:總之,在完成反射時,反射弧的五個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個部分受到損傷,都會產生調節障礙,因此,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條件。
課外活動:收集日常生活中,反射弧的某些結構受損而產生調節障礙的資料。
教師:反射通過反射弧來完成,通過反射弧完成反射所用的時間很短,究竟完成一次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呢?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問題三。
探討問題三:完成這一活動過程(即一 次反射)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
教師:由于通過反射弧完成反射的時間很短,單獨測試一次反射所用的時間很困難,因此我們通過下面的分組活動來完成。
課堂小結:
1、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
2、完成反射的結構——反射弧。
(1)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2)功能:完成反射。
3、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時間。
布置作業:
1、根據反射弧的結構與功能,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設計實驗加以驗證。
2、在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多少時間的活動中,如果測試組人數增加或減少10人,你認為測試的數據方面有變化嗎?通過活動加以驗證。
教學反思: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由實際生活引入,讓學生覺得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克服了本節內容抽象的困難,精心設計了教案和學案,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 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合理利用動手操作,多方位刺激學生感觀,課件精彩,操作合理,順利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以情感評價為載體,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教師應注意多對學生活動的指導,鼓勵學生與人合作,學會表達與交流,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生活動,與學生共同體驗活動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