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技術世界從技術的角度討論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何種關系
反方6:
正方看到了現代科技進步的威力,對資源潛力抱有希望,對環境保護充滿信心,這無疑給被全球性社會問題困擾的人們提供了一點希望。然而,正方顯然被技術的輝煌成就所陶醉,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因為他們忽視了一個重大問題,即全球性社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科技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他們是不可能真正找到達到美好前景的可行途徑的。
主持人3:
希望正、反兩方都要看到一個事實,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災水患”變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為“天府之國”;抽水風車的轉動使得荷蘭從大海中取得近1/3的國土。技術在人類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2:
自然為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資源。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如技術使填海造田、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成為可能,在保證自然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地實現了自然為人所用的目的。但是,人在利用技術開發、改造自然時,應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對自然的保護,不能忽略-些技術或產品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無法承受人類永無止地利用。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能源技術的發展,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而獲取更大的效益。人類和自然應該成為朋友,人類要改造和利用自然,更應該保護自然。
主持人3:
看來有必要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的學科領域;要創建“地球學”,即一門站在全人類高度思考全人類的總命運,這門學科的主要內涵是:強化人類的地球意識,強化人類的群體意識,強化人類的未來意識,強化人類的使命意識。眼下當務之急,就是強化一點憂患意識。建議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主持人1:
當今時代,人類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人類的未來才有希望。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到謀求人與自然的持續協調發展,這是人類發展觀的偉大進步。這種新的發展觀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注重的是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具體內容包括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的統一。
主持人江興國同學提出一個新的問題,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堅持哪些原則?
全班同學圍繞這一新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結果歸納如下:
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系統協調性原則。
經濟學一直把gdp作為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的核心,作為評價經濟福利的綜合指標與衡量國民生活水準的象征,似乎有了經濟增長就有了一切。于是,引發了大量的短期行為:無節制地開發和浪費礦物資源,貪婪地砍伐森林和捕獵動物,肆無忌憚地使用化肥和農藥,置生態環境于不顧等等。與這種傳統發展觀不同,可持續發展觀堅持系統協調性原則,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技、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等要素視為一個統一的系統整體,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圍內的地區間、國家間視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統整體;強調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乃是一個涉及各種因素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系統科學的原理,處理好各種矛盾,協調好各種關系,使“人與自然”系統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