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一節 模型教學設計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一節 模型
【教材版本】通用技術必修1《技術與設計1》(江蘇教育出版社)
【設計理念】
以興趣為入手點,以模型的學習為載體,以引起學生的思考為落腳點,讓學生在學習體驗模型的過程中聯系自己的實際,實現方法的遷移。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蘇教版教材中屬于第七章的第一節,是在學生完成了方案構思和設計圖樣繪制的學習后,進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過度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章是實踐性較強的章節,其內容也隱含著一定的思想方法。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術設計的重要環節,它對于學生掌握技術設計的過程,實現方案到產品的轉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在第一節中專門設置了“模型在不同階段的作用”一小節,強調了模型方法在設計的各個環節中的作用。這里,模型不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模型,它還被賦予了思想方法的內涵。
本節課從模型的概念入手,使學生體會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設計階段的作用,滲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明確模型制作過程不僅是設計思想體現的過程,還是發展構思的創造性過程。教材中案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且數量較少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故教材處理時補充了部分模型案例,變更了榨汁機的模型為汽車模型。
【學情分析】
學生經歷了前面的一段時間的學習,從學習內容上來看,學生了解了設計的一般過程,體驗了發現、明確問題和方案構思、呈現,應當順理成章的進入模型活原型的制作環節,但大量的理論消磨了學生的興趣,此時的學生對通用技術的興趣正在減弱時期,如何恢復學生對通用技術的興趣,如何讓學生從模型的學習中感悟出來影響自己其他學科學習的潛在根源,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學習通用技術有沒有用、重不重要等問題,因此教師的引導就很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列舉生活中模型或原型的實例,知道模型或原型及其功能。
2)理解模型制作在產品設計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認識模型的過程,理解模型是技術設計中的一個環節和一種重要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模型及其功能的認識過程體會動手“做”的重要性,加強學習通用技術的興趣,實現方法的遷移。
【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模型是設計的一個環節和一種重要的技術方法
2、根據設計方案制作一個簡單產品的模型或原型。
難點:
如何從模型的學習中體悟到“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的延伸,讓學生構建“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實例分析法
【教學思路】
積極引導學生討論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的模型的功能,結合學生和生活實際,選擇汽車的設計制作過程為載體,分析模型在構思、試驗、改進和交流中的作用,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講解】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什么是模型或原型。
一、原型與模型
1、原型
【設問】 那什么是原型呢?
原型(prototype)通常是第一個能全面反映產品功能的形體,它廣泛應用于新產品的開發中,有時原型就是最終產品。
【講解】
新產品的開發需要考慮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開發一款新汽車的車型時其美學的創造性要受到安全、人機工程學、可制造性等多方面要求的制約,建立產品的物理原型,可以對這些方面作出較好的評價。一般來說原型有兩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