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二節:工藝
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1
一、 教學方案設計基本思路
1、教材內容分析
a、分析各章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b、本節在章節中的作用和課標在內容中的具體體現。。
2、教學目標明確
根據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目標,制定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
v 目標要體現: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v 目標要達到
形成正確的概念
懂得技術的方法
掌握多種的技能
培養設計能力
v 教學要注意:
整體章節單元備課,各節教學有機銜接和聯系。
從生活和生產出發,引出概念、傳授知識和技能。
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地技術學習氛圍。
要注重動手實踐體驗。
關注學生的差異性。
3、教學對象分析
·分析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
·分析教學難點:
※ 明確難點是什么?
※ 如何化解難點?
4、教學策略與方法采用
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采用有效的策略,結合ppt課件,列舉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啟發、分析、逐步建立認識過程,建構認知體系。引導和鼓勵學生實踐體驗,進行了解工藝、認識工藝、實踐工藝。
5、教學資源收集
收集教學相關的材料、圖片、文字、案例、制作的材料、實踐的工具等。
6、教學流程設計
7、教學過程演繹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及預期目標
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德國汽車和inter cpu處理器為什么會成為世界的著名產品?同學們制作的便攜式小凳什么會不同?
建立產品與生產技術和制造方法有關的概念,導入工藝新課。
學生思考后,知道由于技術和制造方法的不同,也就是制造工藝的不同,會造成產品的優劣,為引入工藝概念作準備。
認識工藝
讓我們走近工藝,認識工藝,介紹什么是工藝。
建立工藝的概念
分析案例知道工藝有很多種
引導學生觀察門窗,回答:
1、門窗由哪些材料制成?這些材料加工方法是否相同?
2.它由哪些零部件組成?裝配這些零部件技術要求是否相同?
3.門窗的表面采取了哪些處理措施?
學生代表觀察門窗,回答
問題后,知道根據生產的目的和功能不同,工藝分成為很多種,
······
8、教學反思
Ÿ 根據課堂教學動態實踐,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學反饋,總結教學的成功和不足,
提出改進的舉措和方法。
Ÿ 結合教學實際來反思教材的方方面面,提出改進建議和合理、有效的使用教材。
二、教學設計方法實例
課題: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二節:工藝
教材:《技術與設計1》江蘇教育出版社
執教:深圳實驗學校 劉海峰
1、教材內容分析
根據全冊教材分析:教材前三章學習設計的基本知識、設計的一般過程和一般原則;第四章至第六章是學習構思設計方案的方法和手段;第七章是本書學習設計,實踐體驗,對設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本主書動手操作,技術實踐,體現設計思想和感受設計成果的重要部分,也是本書最吸引學生之處。而在動手實踐,體驗設計與制作模型或原型時,又必須要學習制作的基礎——工藝,引導學生了解工藝,初步認識工藝,會選擇合適的工藝及方法,使用合適的工具、設備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模型或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