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固結構的探析》(第1課時)
《技術與設計2》第一章第二節
穩固結構的探析
(第1課時)
說課人:昌樂縣教學研究室
趙麗萍
穩固結構的探析
(第1課時)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及地位
課標要求:能通過技術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的因素并寫出實驗報告。
選用教材:這節課選用的是蘇教版高中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2》。本節課第一章第二節,課題是“穩固結構的探析”,本節內容共3個學時,本節課是第1學時。
主要內容:結構的穩定性、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
教材地位:本節內容在《結構和設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使學生對結構的基礎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而且也為以后結構的強度、結構的設計等的教學打好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什么是結構的穩定性
2.能通過技術實驗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和強度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通過觀察生活和技術實驗,對簡單的結構進行穩定性分析,解釋它穩定或者不穩定的原因,在技術設計時能充分考慮影響結構穩定的各種因素,解決所設計結構的穩定性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
2.熟悉從事技術活動必須具備的品質,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態度
3.教學重點
理解影響結構穩定的主要因素
4.教學難點
學會利用所學知識對簡單的結構進行穩定性分析,解釋它穩定或者不穩定的原因,在技術設計時能充分考慮影響結構穩定的各種因素,解決所設計結構的穩定性問題。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第一章前面兩節課的學習,已經對結構的受力分析、結構的類型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有了穩定這類前概念,知道它是對物體的某方面性能的一種描述和評價,只是還沒有上升到科學的程度,還沒有系統化。高二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具備一定的探究學習能力和相關的學科基礎知識。因此如果從實驗入手,引導學生在解釋相關現象的同時探究原理,應該是可行的。
三、教法
實驗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理論的學習
討論法 從日常例子引導學生,讓學生自由展開對原理的討論和理解
講解法 結合多媒體課件,由淺入深地解釋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各種因素
演示法 教師的講解輔助以簡單的演示,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學法
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初步了解結構的穩定性的含義和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
探究學習
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在實驗中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獲得新知。
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融合了集體的智慧。既能讓學生各抒己見,也能讓他們學會從別人的觀點中得到啟發,加深理解。
五、教學策略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讓學生經歷體驗、觀察、思考和分析,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
設計簡單易行且有代表性的技術實驗,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
充分利用學案,有效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設計意圖
事件導入
以造成22人受傷、64人遇難的湖南湘西自治州鳳凰縣境內的一座在建大橋垮塌事件作導入,指出結構穩固性的重要性,引出結構的穩定性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