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提倡適度消費教案
第一節 提倡適度消費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要求:了解消費與收入、消費與儲蓄之間的關系;知道影響生活質量的要素;理解適度消費的重要性;明確提倡艱苦樸素的必要性。
2.過程和方法要求: 通過閱讀與討論,能夠列舉學生和家長中間常見的違反適度消費的現象。懂得如何提高生活質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體驗適度消費的積極意義,培養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正確理解適度消費的“適度”;影響生活質量的幾個因素。
2.教學難點:對生產與消費關系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案例分析
四、學生分析
高一學生對于消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還存在不合理消費的現象,對于如何提高生活質量也不能全面看待,因此,教學的難度不大,實用性較強。
五、課堂準備
教師:備課、制作課件
學生:調查、搜集身邊的人不符合適度消費的例子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討論“都市新貴族”的現象
(二)、講授新課
師:是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可以隨意支配的呢?
1、可以用于消費的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板書)
問:如何計算個人可支配收入呢?
下圖表為李某月工資單的一部分(單位:元)
(1)計算公式:個人總收入—(稅收+社會保障金)=個人可支配收入
(2)使用方向: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儲蓄
(3)決定或影響家庭消費和儲蓄的比例的因素
a、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擁有財產的數量。
b、消費者的年齡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預期未來收入提高時,在當期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在預期未來收入減少時,則在當期減少消費,增加儲蓄。
c、除此之外,社會消費風尚,利率和物價水平等諸多因素,也會對人們決定消費和儲蓄的比例發生影響。
進一步解釋“借貸消費”
思考討論:“兩位老太太的對話”
2、適度消費與生活質量(板書)
資料導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生產發展,gdp逐年增長,人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有了明顯變化。如,服裝衣著、食品營養、住房環境、交通工具、旅游健身等方面的具體事例。組織學生舉例,如上海市政府每年增加勞動就業崗位、改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收入等,從中引導學生發現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1)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a、生產決定消費,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歸根結底是由生產發展的水平決定的。
b、消費具有動力功能,對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
案例導入:去年3月,一名記者在采訪上海華東政法學院部分學生時發現,有的學生背包里放著一部新款手機、數碼照相機、mp3、pda、筆記本電腦等時尚高檔用品。學生告訴記者,開學前父母給了1萬元,他用來買了一些用品,又給同學過生日買了一些禮品,請同學吃了一餐飯,現在只剩下300元,以后自己吃飯的錢不知怎么辦了。
問:消費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不是就提倡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掉呢?
問:這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2)適度消費的含義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指與國情及實際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消費
對個人和家庭來說,是指與收入水平及社會風尚相適應的消費